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赓续文脉:邓巧儿女士捐赠邓华熙家书信札

近期,广州博物馆接收了香港邓巧儿女士捐赠的122件家书信札,邓氏家族和广州博物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得以赓续绵延。

邓氏家族自南宋起即为顺德龙山望族,至晚清时期邓华熙公而鼎盛乡里。邓华熙(1826-1916),字小赤,又作筱赤、小石,晚清时广东籍的地方重臣,先后担任湖北、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贵州巡抚等。邓巧儿女士的父亲邓又同先生为邓华熙的长孙,长居香港,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心系内地博物馆与文化发展,1956年、1957年、1984年、1995年先后四次捐给广州博物馆重量级藏品,合计440件/套、图书1331册,其中包括邓华熙奏折、光绪皇帝御赐甲胄、折扇等珍贵文物。广州博物馆十分重视邓氏家族捐献的藏品,多年来一直妥善保管,1998年举办“邓又同捐献文物展”,向公众展示、宣传邓氏家族在保存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善举。以邓氏家族捐赠为基础,研究人员结合书信中丰富的史料,于2003年首次出版《邓又同捐赠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书翰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熙(1826-1916)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又同捐赠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书翰选》封面

2016年,邓又同长女邓巧儿女士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曾祖父邓华熙公所写家书、族谱等90余件,立刻与广州博物馆联系并商量捐赠事宜,并同时提供扫描件供业务人员研究,希望能尽快出版与公众共享。广州博物馆随即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始整理、释读、研究,并邀请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赵立彬教授,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秘书长、副研究馆员林锐给予专业指导,2021年《广州博物馆藏邓华熙家族文书信札选编》正式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熙1906年写给长子邓本逵的信

邓巧儿女士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邓华熙光绪二十九年(1903)致仕后居住广州多宝街。此为1915年广州各界为庆贺邓华熙九十寿辰的文会启示,由当时知名人士梁诚(晚清外交官,驻美公使)、易学清(藏书家、清末广东咨议局议长)等人倡议,邓巧儿女士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博物馆藏邓华熙家族文书信札选编》封面

2023年疫情缓解后,邓巧儿女士立即来函邀请广州博物馆派员至香港接收捐赠,除了之前应允的90余件,邓女士又整理出父亲邓又同的证件、友人来往信札共42件一并捐赠。广州博物馆刘旸书记亲自带队赴港接收该批藏品,向邓巧儿女士颁发感谢状和收藏证书,并商谈捐赠品研究、出版工作。2022年起,广州博物馆对邓氏家族数十年来捐赠的数百封名人信札重新整理,将其中近代广东名人相关的信札辑录出来重新释读、系统研究,于2023年正式出版《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精选》。该书收录的梁鼎芬文稿、清末民初粤省内外人士致溥仪帝师温肃信札、康有为潘飞声黄诰与友人书信、林则徐朱次琦居廉等书信、诗词楹联均来自邓氏家族历年捐赠,有着珍贵的文献补遗和书法艺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博物馆刘旸书记向邓巧儿伉俪

颁发感谢状和收藏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又同捐赠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书翰选》封面

邓氏家族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爱国爱乡的家风历代相传。本次邓巧儿女士捐赠的家书,有一件邓华熙1906年写给长子邓本逵的信,嘱托邓本逵好好教育孙子:“章孙现入学堂、近日学堂习气俱不甚佳,惟须择其善者而效之。”邓又同先生曾任香港学海楼秘书长,编辑有《学海书楼藏书目录》、《陈湛铨先生讲学集》、《清代广东翰林考》、《邓和简公奏议》等书籍,亦得益于祖父、父亲的精心教导,他捐献的文书信札多有考证和标注。邓巧儿女士1951年生于广州,1957年随父亲邓又同先生移居香港,多年来潜心修学,热心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现任香港历史学会秘书长、香港顺德艺文社秘书、港澳台中华艺术协会顾问等职。她回忆起这批家书的流传过程,家人觉得非历史名人所写,似乎价值不高,准备处理掉,她赶紧抢了过来,视若珍宝保存了几十年,如今交给广州博物馆得到系统整理研究,对邓氏家族历史和近代史研究均有补益;其中记载的人物声教、德行得以垂诸后世,广播为存,文脉赓续,实属圆满。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陈 洁

美编 | 叶靖楠

校对 | 宋 平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曾玲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