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成都考古中心

5月18日,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到来。来自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的30名小学生、5位老师和部分家长,走进了位于浣花溪畔的成都考古中心,参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成都考古中心

看完这个展览

他们知道了何为考古

在前来参与活动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综合实践课的课堂,对“考古是什么”“成都考古的成果”、考古的工具、基本方法、研究方向等有所了解。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带着疑问,同学们在成都考古社教专员的带领下,首先从中心一楼的《考古·成都》常设展开始参观。

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青铜矛,“复刻”的明清时期规整的大块石板路面、唐宋时期的砖铺路、商周时期的红烧土路,整整一面墙的考古工作用具,两个模拟探方,陶器碎片与修复成品的对比……在成都考古中心,同学们走进了一个考古的立体大课堂。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修复,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

现场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由168个考古“生僻字”及其图片和简明释义所组成的“文物识字墙”。同学们纷纷喊出自己认得的字,“钺”“樽”“璧”……考古的种子,已悄悄种在他们的心中。

了解考古“黑科技”

感受考古魅力

位于成都考古中心二楼的科技考古中心与文物保护中心,也是同学们此行的参观点位之一。科技考古中心设置了空间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冶金考古实验室、人骨考古实验室、考古拓片室、考古绘图室8个工作和实验空间。面对架子上分门别类摆放的标本和各类专业器材,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仔细观看,七嘴八舌地询问着“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成都考古中心

在文物保护中心,专家讲解了有关不同类别文物的保存条件、修复方式等基本概念,包括怎样的温度和湿度适合保存有机质文物,专业人员如何为文物摄影、绘图,如何发现文物内部暗藏的“伤口”等。在现场讲解的帮助下,这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清晰、更易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认真记录学习的内容

将近2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场的参观学习。该学校的带队老师表示,这场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的活动意义不凡,切实地拉近了青少年与考古之间的距离。与考古对话、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对话的机会,使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考古的魅力,也体现了考古机构的社会教育作用。通过社教活动培养同学们敬畏文物、尊重历史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考古、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尊重。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这次活动也标志着该院与市级学校合作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