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李雨心 摄影报道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传承着文脉。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在四川广安举行。活动现场,广安市博物馆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数字文物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同时,广安市博物馆正式开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安市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基本陈列“我从渠江走来—广安历史文化陈列”“乡土记忆—广安民俗文化陈列”以及数字体验展“宋韵广安—走近安丙生活的时代”,全面展现广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

亮点纷呈

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具有沉浸性、多感知性的数字技术手段为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广安市博物馆便以“文物+科技”的数字技术手段让文物在展览中“活”了起来。

在这里,公众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感受传统文物的全新面貌,通过沉浸式体验更深入地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1996年,于广安华蓥市双河镇招勋村发掘出土的宋代安丙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广安考古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为了再现安丙所生活的时代情景,广安市博物馆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打造《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以立体沉浸式的视觉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到安丙时代,通过动态画面结合宋代“衣、食、住、行”,让观众领略南宋时期广安的大好河山和民俗风情,呈现一幅广安版“清明上河图”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厅

而在新馆的亮点区域,步入中庭便能看见数十米高的流动屏幕由三楼倾泻而下,广安十六景徐徐呈现,美轮美奂。这是广安市博物馆采用的冰屏多媒体艺术形式,用科技的手段再现了广安古十六景。让文物古迹“活起来”,向进馆观众展现广安深厚的历史人文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安古十六景冰屏

精心打造

将广安记忆串点成线

广安市博物馆共有3层,其中一楼为民俗展厅、临展厅,二楼三楼为通史展厅、数字展厅、学术报告厅以及研学社教区域,周边配套文博公园。

“作为广安市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展示广安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广安市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底建成。”广安市博物馆馆长唐云梅介绍,博物馆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是广安市首个集文物收藏、征集、教育、展示、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唐云梅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阶段之一,广安亦不例外。从广安出土的瓷器、陶器、铜器等文物中,可以窥见宋代广安的繁荣与和谐。“我建议从博物馆开始,大家可以先参观安丙雕塑,它仿佛能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800年前的广安。接下来,可以漫步在渠江,这里曾是广安人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在渠江深处,大家还会经过一处农家,这些都是博物馆旅程中的重要站点。”

“为了重现广安800年前的风采,让广安人民亲身体验那段历史,我们选取了一些广安人民熟悉的、有历史遗存的地点作为起点,这些地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历史的线索。”唐云梅说,这些点位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深深烙印在老百姓记忆中的,并且是他们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的。在博物馆之前的试运行中,这些展示也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为配合本次主会场活动,广安市博物馆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还举办了临时展览“乐在山水 同声共舞——川渝地区乐舞文物展”。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金石古乐——先秦时期的祀戎礼乐》《乐舞百戏——汉朝时期的乐天俗乐》《伎乐芳华——唐宋时期的交响燕乐》《多彩戏曲——清朝时期的百态曲乐》四大单元。展览共展出文物142件,梳理展示了川渝两地各个历史时期乐舞发展脉络和重要特征,体现了巴蜀乐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同时,第四届“巴山蜀水”川渝博物馆文创展也在广安市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集中展示了川渝两地博物馆精品文创产品、数字化成果、相关技术演示及川渝博物馆联盟合作、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