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为个体的最终结局,千百年来都是人类永恒探索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死亡之门只能单向打开,以至于在个体生命特征消失之后,灵魂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何去何从的追问,从来都没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作为农耕文明的后裔,生存于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们给出了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答复,那就是——入土为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丧葬文化,甚至给“入土为安”这件事赋予了诸多意义,使得人死之后,躯体如何安葬,安葬在什么位置,都成为一门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从堪舆学来看,墓地的选择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所谓的“祖坟冒青烟”,就是指后代的发迹多多少少要受祖先的庇佑,而这种庇佑的方式就取决于墓地的布置与选址。

或许正因如此,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王公贵胄,都对自己死后的居所十分重视,甚至在壮年之时就早已选好了福地,更是早早便修建好了陵寝。

无独有偶,在大多数农耕文明中,都对死亡后如何埋葬以及埋葬在何处格外看重,古埃及文明更是用金字塔这般浩大的工程来向死亡之神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虽然现代化生活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与重视始终刻在人类的基因图谱之中。

在我国诸多地区,仍旧有着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传统,更是有不少地区的老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好了墓地、寿材以及寿衣,这都是丧葬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那么,是否有人死后不置办墓地、不留骨灰,甚至不要求子孙后代祭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还不在少数,那么这些对死亡出示“三无证明” 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根据此前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这些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要求祭祀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便是那些生活条件一般,不想在死后给子女增添负担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入土为安”四个字说起来简单,看上去也合乎情理,但是在当前人口膨胀、土地面积压缩的背景之下,想要入土为安,可不是想想这么简单,而是要真金白银来实现。

或许有人会反驳,一块墓地能用到多少钱,万八千块钱足矣,只能说讲出这句话的人绝对没有置办墓地的生活经验。

要知道,在城市化越发集中的当下,一线城市的人口动辄上千万,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死亡,如果说其中大多数人都想入土为安的话,到哪里找这么多的土地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墓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价格水涨船高,跟人活着的时候购买商品房一样,墓地同样是按照占地面积收费,而且具体价格还要根据墓地的位置和城市的地价而定,普通的也要每平米两三万,风水宝地恐怕要数十万。

这还不算上“装修”与“维保”的费用,前前后后加起来,绝不是个张嘴就来的小数目,正因如此,此前才有新闻曝出,上海人去崇明岛等地购买便宜的商品房,之后在房间内供放骨灰盒的新闻。

就是因为一番比较下来,或许买一套商品房用来放骨灰更加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线城市的情况,老家四五线城市就会便宜许多,实则不然,要知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更加强烈,对于丧葬文化也更加看重。

即便是在荒山野岭自己选址挖墓,也要找风水先生堪算,之后还要定制看上去就较为夸张的墓碑、寿材,而且下葬之时仪式感也更强,前前后后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正因如此,才有网友吐槽,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钱死都死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不给自己置办墓地、不要求祭祀的人则不同,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看得开,觉得死亡本身就是一件“尘归尘、土归土”的寻常事,没必要兴师动众,更没必要劳烦子孙。

这些人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虽然不能说已经看破了生死,但至少对于死后如何安置这件事,有自己的见解,觉得与其劳民伤财,不如简化处置,反而一举两得。

其中不少人会选择“海葬”这种方式,将自己的骨灰一次性撒向大海,既不浪费土地资源,以后也不需要后代祭祀,而且这种魂归大海的仪式感,让人觉得更加神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中也有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死之后一切皆空,丧葬文化本身只是封建时期的糟粕,现如今也是商家的噱头,所以“宁死不屈”,而且要求子孙后代必须一切从简,不必祭祀。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人,这个人群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没有后代,也就不需要置办墓地,也不需要人来祭祀,这便是丁克人群。

正如前面所讲,丧葬文化与对子孙后代的庇佑相绑定,那么对于没有子孙的人群而言,自然也就免了这一层“繁文缛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我国的丁克人群日益增多,这些人既然能够在年轻时期选择不生育子女,那么必然也能接受死后没有人祭祀。

因为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接受丁克生活状态的人群,其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往往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活在当下。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丧葬文化本身也在发生改变,入土为安终究会成为过去式,现如今就有在互联网上“云祭祀”的商业项目,更不要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死去的亲人“复活”也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关于死亡的定义与对待也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死后的存在形式,毕竟这将是个体在世界作出的最后一个决定,对于生者来说,无需非议,理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