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节和日真多。一不留神又走进了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研究不是我等门外汉的事,接受教育倒是很必要的。

常州博物馆每年日常里都搞了很多活动。值此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常州博物馆主动走出殿堂,让“研究”的结果“教育”更多的社会大众。

这次常州博物馆和观众相约钟楼吾悦水街,分享一场“漆扇手作、炭精画绘制、簪花制作……”穿越古今的宋朝文化盛宴。游客游览之余,还可淘个宋代好物。现场设有“南派宣防加油驿站”,将宋代常见的游戏“斗草”“飞花令”与反诈宣传相结合。现场还发布“老城厢咖啡地图”,游客带着地图前往9家咖啡店打卡,可获得对应咖啡店的盖章,集全印章即可收获文创好礼。

常州还有很多民间或基层乡镇甚至村子里的博物馆,我印象较深的是有几次参加中国常州网活动时参观到农家博物馆。翻地的钉耙,遮阳的草帽,遮雨的蓑衣,薅草的锄头,耕地的木犁,运物的独轮车,装物的箩筐,担物的扁担,割物的镰刀,晒物的竹匾,洗物的淘箩,锤物的榔头,木匠的锯条,洗衣的搓衣板……,不胜枚举。

唯独没见过我曾使用了20余年的,铁锹。心想江南农民人工翻土(非牛耕)的工具,大概就是钉耙了。铁锹是笔者老家当年经常使用的翻土农具,使用频率大约与扁担、锄头、镰刀差不多。奇怪的是,不但常州几处农家博物馆未曾见到铁锹,而且网上百度图片也搜索不到,难道铁锹农具是笔者故乡独有的稀罕“宝物”?上次写了篇《用铁锹翻土》,配图还是委托二弟从老家拍发过来的。二弟也说,很难找到铁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家乡以后,每次回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快如冲锋)”。现在并不知道家乡有没有农家博物馆。如有,那一定会有铁锹,我想。网上搜图铁锹就不难了。

是啊,社会在发展,乡村在振兴,种田机械化了、自动化、现代化了。年轻时种田离不开的农具,慢慢都要进博物馆了。为什么农家博物馆给我的印象有点深呢?说共情似乎不确切,或者说他乡遇故知吧,曾经长期亲密相处,两下无怨,留下的是亲切的怀念,故人一见心潮起。

农家博物馆里绝无一件宝物,更谈不上价值连城。然而它们是所有高贵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源泉。现在谈到江南,是花美景美人美城美,经济发达,不怎么有人提“江南水乡”了。丰衣足食之后,“鱼米之乡”不算稀奇了。如同空气,虽失之不能,却用之已不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