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以东,北部和深圳相邻,西部和澳门隔海相望,面积约1113.76平方公里。香港的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以及周边262个岛屿。香港总人口约750万,19%分布在香港岛,30%分布在九龙,而香港岛和九龙的面积都比较小。

香港岛面积约78平方公里,九龙面积约47平方公里,两地相加约占香港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集中了香港大约一半人口。这主要是因为香港岛和九龙属于整个香港经济最繁荣,人口最集中的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岛是香港最早开埠的地区,1842年,英国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香港岛地形多山,平地少,当时未经开发,经济落后,英国侵占香港岛之后,将其称为贫瘠的小岛。

英国人最早开发的地区是中环一带,建成了第一条大道,取名为好莱坞道。此后中环地区成为了香港的行政和经济中心。由于香港岛山地多,平地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区,因此香港岛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北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香港岛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英国不再满足只占有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迫使清朝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部以及邻近的昂船洲。1898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及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

九龙和香港岛只有一海之隔,英国控制九龙之后,香港岛的商业、人口开始向九龙迁徙。到了20世纪中期,九龙已经成为仅次于香港岛的繁荣地区,以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最具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地区南部是经济中心,北部是住宅区,西部和东部是工业区,聚集了大量人口。作为一海之隔的两大人口聚集地,需要建设便捷的交通相连。香港岛连接九龙主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建设海底隧道,一个是建设跨海大桥。经过勘查论证,香港三次放弃了跨海大桥方案,选择了海底隧道方案,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1894年,香港建设电车系统时就考虑建设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岛和九龙。香港计划将大桥建成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桥梁上还包括电车系统。但由于当时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昂,以及影响维多利亚港的航运,跨海大桥方案被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多利亚港位于香港岛和九龙之间,属于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之所以强占香港岛这座贫瘠的小岛,主要就是看中了港口优势。维多利亚港面积约41.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12米。最深的航道是鲤鱼门,深约43米,最浅的航道则是油麻地,约为7米。在殖民时代,维多利亚港是英国发展远东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因此不会允许建设桥梁影响航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二战后,香港经济快速发展,香港岛和九龙的交通越来越繁忙,当时的交通主要依赖船舶。但船舶的负荷太大,香港再度研究跨海大桥方案,这一次因担心影响景观,再次放弃大桥方案。维多利亚港不仅是重要港口,还是香港的中心,白天港区繁忙,各种船舶进出海港。夜晚灯火璀璨,景观优美。由于担心桥梁影响景观,香港放弃桥梁方案,建设了红磡海底隧道,连接香港岛和九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随着经济发展,一条跨海隧道已经远远不够。1976年,红磡海底隧道出现了拥堵问题,香港计划在鲤鱼门一带建设跨海大桥,这一次因担心影响启德机场的飞机起降而放弃。启德机场是香港民用机场,当时位于九龙城区,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忙国际机场之一。

但启德机场建设年代早,于1925年建成,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启德机场一带已经成为九龙城区,周围都是高密度楼房,空间非常狭小。直到1998年香港国际机场落成,启德机场才正式关闭。由于担心影响飞机起降,当时香港再次放弃了大桥方案。此后香港建设了东区海底隧道和西区海底隧道,基本满足了交通需求。由此可见,香港历史上多次考虑跨海大桥方案,都因各种原因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