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晴薄日的周末,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的广场草坪却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滚雷声,一年一度“人艺之友日”的音效互动板块就营造了这样戏剧性的效果。5月18日、19日,人艺围绕戏剧互动、展演展播、展览分享、文创市集四大板块推出11项活动,为观众营造了人艺的另类打开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适逢《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1954版话剧雷雨》演出70周年,于是,今年人艺之友日的主题便是“雷雨”。然而这个专属“雷雨”的夏天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人艺的室内室外空间随处可见《雷雨》的印记——“戏剧大道”的《雷雨》剧本墙吸引观众驻足默念;《雷雨》中角色年龄与身份对应的打卡装置考验的是对剧本的熟悉程度;观众还可选择《雷雨》剧本中的时间、地点词语,创作属于自己的《雷雨》剧情;多剧种《雷雨》影像展播涵盖了黄梅戏、吕剧、评弹、甬剧以及人艺79版;多版本《雷雨》演出汇集了沪语版、天津人艺版、山东省话版,以及曹禺先生的母校南开大学的英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多语种演出……将《雷雨》一次看个够。

这其中,由人艺音响设计郑晨主讲的《雷雨》音效互动,为阳光充足的正午带来了一丝清凉。人艺《雷雨》舞台上营造雨窗效果的循环水泵装置被“请”到了广场草坪,被观众戏称为“扇子风铃”的拟音用雨扇发出雨打芭蕉的动人声音,制造霹雷效果的霹雳器,制造闷雷效果的三合板,以及营造风声的风车依次排开,郑晨以及人艺效果组的工作人员一同示范,现场还原了《雷雨》演出音效的震撼。随着他的讲解,人艺历年来营造下雨效果的改进也见证着中国舞台美术从学习前苏联到自主研发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动体验以观众“扮演”雷神、雨神完成音效交响曲结束,而最后一个枪声效果因为装置出现问题而哑火的小意外,也引来郑晨即兴介绍了

道具出现意外时的舞台预案,“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舞台意外,比如这声枪响,我们应对的方式便是在手边预备一块惊堂木,第一时间用其敲击箱子,完成周萍自杀的这个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舞台声效而言,保留这样的“手工作坊”意义何在?郑晨说,“北京人艺博物馆不仅仅是楼上的那个展览,北京人艺有很多演出都是博物馆性质的演出,就是要让观众看到当年是怎么做的。比如《茶馆》,至今还保留人声吆喝和现场拟音,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不走样,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普及,更是对当年设计者的尊重和致敬。”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也表示,“尽管舞台有了先进的声光电,但这样的做法体现的就是一种传承。《茶馆》剁饺子馅儿的声音、炒菜的声音,一个是濮(存昕)哥完成的,一个是由杨立新操作实现的,在后台,大家都有分工,共同营造出现场的真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戏剧沙龙,被曹禺之女万方认为还原度极高的“曹禺书房”,则让观众在沉浸式剧本朗读体验中,为正在创作《雷雨》的曹禺先生试读剧本。鲁贵、四凤、鲁大海等角色,在曹禺先生的“注视”下,坐在曹禺书房内,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故事。《雷雨》面对面的四场讲座以院长冯远征和万方的对谈开场,这场对谈最让冯远征印象深刻的是,“在万方老师眼中,曹禺先生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可以让孩子野蛮生长的父亲,没有那么严苛,但却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人生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含了故宫文创、涵芬楼、中国美术馆等40余家合作伙伴的文创市集,让观众有逛有吃有玩。首次面世的人艺文创冰棍,以草莓和巧克力两种口味的首都剧场造型,成为了人气王。这一文旅商新体验的全新戏剧生态,在冯远征看来,未来还将开发更多与戏剧相关的文创产品,让人艺之友日成为人艺回馈观众一直以来支持的年度品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