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港澳涉境外“投资”诈骗活动近年频发,而且手段推陈出新,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记者梳理广东典型案例以及从珠海警方近期接报的警情中发现,投资理财类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最常见的诈骗形式之一,侵财犯罪新手法与“套路”不断翻新。而据公安机关相关数据,投资理财类诈骗损失金额最大,佔全部电信诈骗案件损失的三分之一左右。

记者综合梳理相关案例警情发现,诈骗团伙往往利用在境内外设立企业进行虚假包装、或者冒用国际知名公司,虚构设立网站、手机APP,以理财炒股、买卖外汇、投资碳排放权、高新科技开发、开设境外正规赌场贵宾厅等能获得“高额回报”,诱骗民众直接或者发展下线会员向指定的银行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跑路。

较多打着港澳境外“知名企业”旗号

打着港澳境外知名企业旗号,是此类诈骗罪案的主要特徵之一。骗徒通过极力推送民众下载注册在境外的企业“名下开发”的投资类APP,其中大部分是冒用相关知名企业名义设立,平台可以接收投资产品的宣传推介、进行投资充值及提现申请,骗取民众投资款。期间,利用本地民众扩大宣传面。譬如骗徒先通过网络好友聊天方式,与本地某一民众建立起信任关係,随后利诱其在当地通过微信群或其它聊天交友APP,甚至组织线下聚会形式,拉拢熟人进行投资宣传。该团伙自始至终不现身,均利用网络方式与投资民众(会员)联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资理财类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最常见的诈骗形式之一。图为警方缴获的涉诈骗案银行卡。

诈骗新手法与“套路”不断翻新

“介绍他人投资有回报”则成为延伸诈骗链条的招式之一。诈骗团伙操控的“投资”等平台往往还设置一定层级的会员等级,会员除了投资能获得定期回报,同时推荐发展他人注册及投资,该层级投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及比例提成。为逃避警方或相关部门打击,相关投资款项转入平台客服提供的多个异地不同的商家或个人银行账号。而涉诈骗款项达到一定“收割”阶段时,“投资”等平台无徵兆突然关闭,投资民众(会员)后续在某天发现APP平台无法提现,个人交易记录、账户馀额、身份信息均被清空,甚至无法正常登陆,网上的客服人员也联繫不上。

诈骗团伙更趋专业化 分工明确

还值得关注的是,诈骗团伙更趋专业化,譬如公司化运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此类团伙的各小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分散,各层次的骗徒之间大都採取“一对一”单线联繫,下一级骗徒往往只知自己的上线,对“公司”整体情况一无所知。如在部分跨境诈骗集团内部按分工设置“个人信息搜集部”、“个人信息分析部”、“发送短讯、拨打电话部”、“技术部”、“转移资金部”等部门,并根据诈骗所得的金额、效率、成功率等实施考核机制。

记者梳理案例及相关警情还发现,这类新手法的网络金融诈骗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大、参与及受害人数多、作案周期长、利诱性迷惑性强等特点,案发后资金返还率低、参与“投资”的受害民众损失惨重。

“低成本、高回报”往往是骗人幌子

记者认为,面对这类诈骗新“套路”,我们首先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低成本、高回报”往往都是骗人的幌子。而记者亦多次跟反诈警察交流,得到最直接的“答案”:“贪心得个贫”!诈骗团伙利用受害人在前期投入少量资金短期内就能收到“高额回报”的心理,投下诱饵。民众必须提升防范意识,及时分辨应对,避免落入诈骗团伙设置的圈套。“如果投资回报的利率明显高于市场利率,就要多一个心眼,多问问身边的人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