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李雨心 广安报道

2024年5月18日,在广安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的首次公益学术讲座圆满举行。会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研究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研究员分别就川渝两地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进行精彩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座现场

同一天,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牵头发起的联盟也正式成立,旨在推动川渝地区的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首批成员单位共计22家,其中四川13家和重庆9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活动到底讲了些什么,未来川渝两地又将如何推进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关于联盟的未来规划和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的展望,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鉴定二部主任刘振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主任罗霞向封面新闻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期待。

专家云集

共话川渝两地重大考古发现

学术讲座上,白九江研究员以《武隆关口一号墓考古收获与墓主探索》为题,介绍了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研究员

2023年9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武隆关口一号墓,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一次性出土漆木、竹器最多的墓葬,其考古成果丰硕,出土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该墓葬通过文物检测技术的大量运用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展现了巴、蜀、楚、秦文化在汉文化确立过程中的交汇融合,成为巴蜀文明融入汉文明的生动例证。

而刘志岩研究员则以《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介绍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五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为公众普及了水下考古知识、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相关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研究员

2016年-202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出水各类文物70000余件。

刘志岩介绍,这是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也是国内第一次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考古发掘。出水文物既包括来自于大西政权与明代藩府的高等级文物,也包括来自于民间数量众多的金银首饰。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文物是对明代物质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会历史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联盟

共促川渝两地文物学术交流

巴山雄奇,蜀水朗润。巴蜀两地自古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相互辉映又各自繁荣。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牵头发起的联盟也正式成立。

联盟表决通过了《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章程》和《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倡议书》,选举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为联盟首届召集单位。

“该联盟的成立旨在团结川渝地区相关博物馆、文化机构和个人。”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鉴定二部主任刘振宇表示,之后联盟将开展文物鉴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川渝地区博物馆文物鉴定、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搭建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文物鉴定研究水平和公益服务能力,推动川渝两地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刘振宇说,联盟成立后,也将整合川渝地区的文物鉴定和学术研究资源,强化文物鉴定人才的培养,积极传承和弘扬川渝地区的文物鉴定事业。此外,还将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我们将研究新时代文物鉴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并交流在文物鉴定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

“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交流联盟主要由四川省文物局和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共同指导,由四川鉴定站和重庆鉴定站携手,并联合22家联盟单位组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主任罗霞介绍,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下,重庆致力于打造区域性的文物鉴定中心,该联盟的成立也是对国家文物局系列举措的具体落实。

“接下来,我们计划利用此平台,为川渝地区的博物馆服务,提供文物鉴定、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保障。”罗霞补充,这些服务将涵盖日常的文物鉴定、国家进出境鉴定和涉案文物鉴定等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提供的鉴定服务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进出境鉴定、涉案文物鉴定以及工艺鉴定。其中,工艺鉴定服务特别针对广大市民,旨在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文物鉴定帮助。“在重庆地区,我们每月都会安排工艺鉴定活动,以满足市民对文物鉴定的需求,我们期待与市民们共同分享文物鉴定的乐趣和收获。”罗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