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主席在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的时候,提到了解放军大将粟裕,主席认为粟裕算是最会打仗的人。其实早在1948年,陈老总也提出过相似的看法。

1、粟裕的建议

早在井冈山时代,粟裕就是红军中的军官。粟裕可以说全程经历了我军和各路敌军交战的历史。甚至抗美援朝时期,本来上级认为粟裕更适合指挥志愿军在半岛和美军交战,但是因为当时粟裕身体欠佳,所以才没能指挥志愿军在半岛和美军交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粟裕在军事方面大放异彩,其实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我军已经拥有四大野战军,也蒋军交战也采取了大兵团作战。这意味着,对于我军将领来说,红军时代的经验如果不加以更新,是不能适应大兵团作战的。而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方面就超越很多其他我军将领。

当时是1947年,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这一年蒋军具备绝对优势。我军的大片根据地,也被选择做出了战略性放弃。甚至边区首府延安,都一度被我军放弃。当然我军的放弃并非逃跑,而是通过运动战消耗蒋军实力,而后进行反攻。

这一招十分奏效,所以到了1947年,我军在中原的部队,已经开始考虑局部反攻。我军在中原地区的实力增长,也引起了老蒋的惊恐。因为中原的解放军如果和华东的解放军会师,对老蒋的首都南京也是致命威胁。所以老蒋疯狂组织兵马反扑。

当时刘邓大军在武器配置方面同比其他兄弟部队较弱,而且当时老蒋的很多主力部队和刘邓大军对峙。所以刘邓大军等于拖住了老蒋大量精锐。为了保证继续拖住老蒋,于是上级指令粟裕带领华野的三个主力纵队越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开辟根据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牵制老蒋的精锐,此外还能给刘邓大军减轻压力。毕竟长江以南的根据地只要开辟出来,和刘邓大军对峙的蒋军就不得不抽调出来一些。

不过这个建议不被粟裕将军接受。粟裕于是向上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粟裕认为我军如果将一部分军队开赴江南,虽然可以分流蒋军在中原的势力,但本质上并不能在短期内削弱蒋军的实力。但如果集中力量在中原战场消灭蒋军10-20万精锐,那么就可以极大推进老蒋垮台的进程。

2、陈老总的建议

上级经过一番研究以后,于是发电报给粟裕,要求粟裕到延安,和上级面谈自己的饿看法。粟裕向几位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分析:那就是在中原地区,由于八年全面抗战,我军的群众基础牢靠,军民之间可以搞人民战争,对敌人的打击可以事半功倍。而江南地区我军并无太多群众基础,如果被蒋军精锐围堵,还可能遭遇更加被动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其实也觉得粟裕说的没错。

其实军事方面很多决策,有的看似相对不合理,但是这些相对不合理的主张,都是在两难之间做出的。主席也知道粟裕的军队开赴江南可能会处于孤立状态,但是,主席考虑的是刘邓大军减压问题。因为粟裕将军去江南开辟战场固然困难,但是刘邓大军的压力也不小啊,都是人民的军队,都应该保障其牺牲最小、胜利最大。

于是主席和其他几位领导经过研究,最终对粟裕表示:如果对开赴江南战场有难度,那么决策层可以考虑换一个将军。

对于主席的主张,粟裕没等开口回复,在一旁旁听会议的陈老总急忙表示:现在华野的部队,如果换指挥官,面对当地的复杂军事斗争局势,都有全军覆没的危机。所以不可轻易换将。

主席采纳了陈老总的意见,于是取消了原先的计划:既暂时不让粟裕南下作战,而是让粟裕在中原消灭蒋军精锐。

3、困住黄百韬

之后粟裕将军返回部队,继续指挥中原等地的解放军和蒋军作战,并重创蒋军。最终,粟裕将军准备解放苏北的门户徐州地区。蒋军也知道徐州不能丢失:如果徐州丢失,大片土地就会被我军解放。

粟裕将军的计划是:我军应该在徐州的东西线同时向徐州和徐州以南的地区发动进攻,并通过这一轮进攻,消灭徐州以南周边地区的蒋军力量。 当然计划虽然做出来了,但需要实力支持。粟裕当时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并不具备这个实力。所以粟裕再度上报上级。而上级经过研究,立刻指挥中原野战军协助华东野战军,和蒋军作战。

中原野战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拖住老蒋旗下的孙元良和黄维的部队,避免这些部队去增援徐州附近。并为粟裕争取时间解放徐州周边地区。

就在粟裕准备消灭对徐州周围的蒋军发动歼灭的时候,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辽沈战役进入尾声,整个东北差不多都已经解放。对我军来说这无疑是巨大胜利。但是,对粟裕将军来说,这也意味着很多从东北战场撤离的蒋军残兵败将,也都被规划到了徐州一带,这就等于增加了粟裕的压力。

于是上级也临时调整,给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成立了临时的最高战前指挥部,负责两大野战军的指挥工作。

按照当时上级的指示,1948年11月8日,我军发动对蒋军的进攻。但是粟裕将军发现老蒋临时往徐州聚集兵力。如果放任老蒋的计划落实,必然会对我军下一步工作造成巨大伤亡。所以粟裕决定根据战场瞬息万变、一线将领需要具备临时决断权力这一点,提前两天发动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老蒋唯恐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会被我军吃掉,所以抽调这支部队到徐州,这样既可以避免黄百韬兵团有损失,也可以增强徐州的兵力。而我军也在起义部队的辅助下,将黄百韬兵团十万精兵包围在碾庄。

老蒋收到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消息以后,立马继续增援八十万军队陆续奔赴中原战场,打算把黄百韬捞出来。而当时我军也在这里投入了六十万军队。相比之下,我军的综合实力还是处于劣势。我军想要取胜,就需要在战略和战术方面,都超越蒋军很多。

4、淮海战役

粟裕很清楚:想要取胜,就得和老蒋抢时间。战斗拖得越久,对我军越不利。所以粟裕派遣七个纵队去阻击邱清泉等蒋军援兵,防止他们和黄百韬兵团会师,另一方面调集重兵加快对黄百韬兵团的消灭。

而黄百韬则依靠碾庄的防御工事抵御我军,并不断鼓舞士气:只要等到邱清泉等人的援兵,就可以解围了。

终于这样战斗了十多天,我军消灭黄百韬的兵团,黄百韬也在战斗中丧生。随着黄百韬十万精兵被消灭以后,我军又开始佯攻徐州。于是邱清泉等蒋军将领眼看黄百韬已经死了,继续和我军消耗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回防徐州。而我军也打算借此稳住邱清泉等人的部队。

同时,老蒋派遣黄维的兵团向徐州前进,并且黄维兵团是美式装备,战斗力极强。

所以粟裕接下来需要解决黄维的部队。同时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也开始奔赴徐州。这就意味着粟裕面临更大压力。

同时,粟裕也调整了作战目标:既如果能消灭黄维和杜聿明的军队,对老蒋来说,意味着北方地区的精锐全军覆没。

当然理想虽然丰满,但是现实很恐怖:因为黄维和杜聿明的部队之间的距离不到一百里,这两支部队如果会师,我军很难招架得住。毕竟美式装备有大量机械化部队,我军无法做到硬碰硬——最起码没必要付出这样的牺牲。

不过,有一点优势是蒋军不具备的,那就是我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所以经过一周的殊死搏斗,我军在双堆集一带消灭黄维兵团的主力。这导致黄维周边的兄弟部队唯恐重蹈覆辙,而有了避战想法。

而随着黄维被消灭,需要对付的目标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杜聿明。毕竟只要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被消灭,那么其他的蒋军部队完全可以较为容易消灭——尤其是士气方面,足以让蒋军不战自溃。

到了1949年1月,我军消灭杜聿明主力。淮海战役也宣告结束。这一战,也被后来的历史视为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既淮海战役,为推翻老蒋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淮海战役,也由此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视为经典战役。所以主席才称赞粟裕是最会打仗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