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玉‍‍‍‍‍‍‍‍‍‍‍‍‍‍‍‍‍‍‍‍‍‍‍‍‍‍‍‍‍

近期剧集市场再现“返乡潮”,既有兼顾职业与爱情的都市剧《春色寄情人》《另一种蓝》,又有改编自散文的民族剧《我的阿勒泰》,还有翻拍台剧的女性情感剧《生活在别处的我》。

返乡泛指逃离大城市,不单指返回故乡,也是指旅居小城。近期热播的“返乡剧”皆为前者,而去年开启国剧“返乡潮”的《去有风的地方》则属于后者。

那么,返乡之风为何吹拂?这股风潮能否持久?与起势更早的韩剧、台剧相比,大陆剧又有何不足?

借这些丰富的样本,我们或可简析一二。

返乡剧”为何兴起?

从城市向乡村的迁移,在现实题材里并不罕见,仅扶贫助农剧就大量涉及“返乡”元素,如《马向阳下乡记》《幸福到万家》《大山的女儿》等。然而,现今都市爱情等偏向年轻市场的题材,也逐渐兴起“返乡潮”。

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生活差异,其实是都市剧中常见的对照组。以往的故事明显偏向于对前者的书写,提及后者则以展示缺陷为主,包括经济落后、人情复杂、封建保守等。就像《三十而已》《北京女子图鉴》中,出身城镇的女主都向往繁华的大都市,她们无法在家乡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认同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返乡剧”与之相反,创作者开始反思都市生活的孤独和压力,转而开启对小城镇美食美景、质朴人情、传统文化等优点的赞美。

这种变化,首先源于社会情绪的整体转变。内卷当道,更多的年轻人希望可以躺平。从“闯荡北上广”到“逃离北上广”,返乡已然成为一股流行风潮。

如大理是数字游民聚集地,旅居者众多,而景德镇也有“景漂”存在,不少都来自大城市。这些社会现象,正是《去有风的地方》《另一种蓝》之类的“返乡剧”故事成立并引发共鸣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无法获得大多数打工人的实践,但返乡的念头必然在他们心间多次升起。只要存在这种情绪,“返乡剧”便有了最重要的现实依托。它所打造的“理想乌托邦”,自然也能吸引到广泛的观众。

从行业视角来看,“返乡剧”的兴起更依赖于其本身的创作价值

在都市爱情、现代偶像等传统赛道上,疲乏的市场需要更多创新内容的刺激。同时也受韩剧、台剧等的影响,早前《山茶花开时》《海岸村恰恰恰》《俗女养成记》等“返乡剧”都取得过不错的市场反响,兼具热度与口碑。

返乡本身,不失为优质的创作素材。

除了美食美景的呈现,“返乡剧”还有诸多可以发散的方向。比如《去有风的地方》有对邻里群像的温暖塑造、《另一种蓝》思考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我的阿勒泰》中有现代社会与游牧文明的碰撞等。

由于返乡多与故乡联系,因此类型剧也能着墨亲情,《故乡,别来无恙》就关注到了代际矛盾的话题,又或者能像《生活在别处的我》这样,换个视角来讨论“故乡与他乡之争”。

而且,“返乡剧”原创占比较大,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情况。

除此之外,“返乡剧”的兴起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

这类剧作需要生活节奏慢又有独特底蕴的小城或乡村作为故事发生地,地域符号是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去有风的地方》是大理、《另一种蓝》是景德镇、《我的阿勒泰》是阿勒泰、《故乡,别来无恙》是成都等,或多或少都能加持地方文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都出台过一些“影视+文旅”相关的扶持政策,而这类剧集也确实为地方带来过理想的宣传效果。

去年,《去有风的地方》被称为“大理最好的旅游宣传片”,该州宣传部长曾在《有风》研讨会上表示,“整个2023年春节云南全省旅游收入384亿元,跃居全国第一,井喷式增长和这部剧有很大关系。”

中新社近期报道,据新疆中国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致电咨询阿勒泰的游客突增,相较往年5月份,该地今年的热度要高一些。当地文旅部门也根据剧中取景地,规划出新的旅游线路。

警惕套路化和理想化问题

随着“返乡剧”的壮大,过于套路化和理想化的问题也应运而生。

返乡,需要一个契机。所以每位“返乡剧”的主角几乎都是失意人,不是感情坎坷,就是工作受挫。

《去有风的地方》中许红豆因好友病逝而决定放慢脚步,辞职到大理旅游;《另一种蓝》中陈小满是好友自杀,又连着经历两次失业,因此才回到家乡景德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也是作家梦和打工皆碰壁后,才决定回草原生活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返乡”无一例外地打造成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也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悬浮,尤其是整个过程和结局都格外的理想化。

“返乡”的多是女主,她们总能因此遇到真命天子,开启一段浪漫爱情。包括男主,女主返乡后遇到的人也基本都是善良有趣的,即使生活和工作还是会遇到挫折,但最终的走向一定是美好的。

如果是《去有风的地方》这种主打治愈风的现偶,理想化的走向也无可厚非。但跟风者众多,这种类型的“返乡”叙事也会失去新鲜感。

而偏现实向的《故乡,别来无恙》则因酷似偶像剧的爱情走向惹来一些非议。剧中四位女主因各种原因回到成都,然后边发展事业,边谈到了优质男友。不具备普适性的设定超标,也被指折损现实主义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就像过往都市剧充满对小城镇的刻板印象一样,现在的“返乡剧”也要警惕落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优缺点客观存在,只是对于个人来说会有所不同。即使创作时想要突显后者更适合主人公,但也要注意逻辑合理性以及避免变成抹黑。

《生活在别处的我》中,故事就充斥着一些刻板印象。女主夏果面临着留在乐山或前往上海的抉择,该剧据此呈现了两段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人生。留下就是结婚生子、受尽委屈,离开则是事业成功、感情不顺,套路地消减了更多人生可能性,让人无法产生思考和讨论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剧《荼靡》于2016年上线,或许是当时这种设定和走向的剧集比较少见,加上台剧向来把细节和写实做得到位,因此该剧才能取得不错的反响。而今即使翻拍版已经进行了不少本土化与时代化改编,但效果还是平平无奇。

而且,即使很多年轻人在“逃离北上广”或者产生过类似想法,但他们返回家乡或定居小城的处境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所遇皆美好。也有人返乡后又回到大城市,重新接受忙碌打工人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讲,返乡题材还有广阔空间可供挖掘。

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复现

那么,从“返乡潮”起势更早的韩剧、台剧身上,大陆剧又能学到什么呢?

其实过于套路化和理想化的问题也在韩剧中反复出现。2020年的《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和2021年的《海岸村恰恰恰》都是治愈系现偶,故事也是遇挫返乡、收获爱情之类的结构。由于题材新鲜、制作精良,当时的市场认可度很高。

但2022年的《什么都不想做》和2023年的《欢迎回到三达里》,声量和口碑就比较一般了。原因之一正是套路相似,两部剧也是女主爱情和事业双双折戟后决定回到乡村生活并遇到命定男主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2022年的《我的解放日志》这部类“返乡”的高分剧上,存在一个大陆剧暂时没有的优点——与都市现实话题的深度联结。

《我的解放日志》没有大起大落的桥段、狗血淋头的误会,只是讲女主三兄妹在无聊的生活中愿意迈出一小步主动改变,最终与自我和解并继续向前的故事。该剧对当代职场情绪的刻画、对年轻人状态的反映都很写实,观感又丧又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生活在别处的我》也试图达到引发广泛思考和共鸣的效果,可惜没有取得理想的反响。

台湾“返乡剧”也表现优异,从《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到《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有生之年》,这些类型代表作的豆瓣评分均在8.5以上。《俗女养成记》更是两季打分人数超38万,评分高达9.3的神作。

这些台剧身上,一方面也有着对生活观察入微的现实深度。

《俗女养成记》和《有生之年》虽然也是失意者回家的故事,但情节和制作都是写实落地的。结局也没有俗套的爱情、事业双丰收,陈嘉玲坦然接受平凡,高嘉岳找回生活勇气。他们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曾经不知所措的内心都得到了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是以《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这种风格突出的“返乡剧”作为参考,这部剧以强情节、强冲突来规避类型剧节奏舒缓、容易无聊的弊端,同时也能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剧情中传递治愈力量。作为医疗剧,它的专业度获得了认可,穿插对行业弊病的反映也加深了社会意义。

当然,大陆也有《我的阿勒泰》《另一种蓝》这种基于传统文化的“返乡剧”独树一帜。前者对民族风情、草原风光和文学触感等方面的呈现,都让人非常惊喜;后者不仅结合瓷器文化,还一反“返乡剧”悠闲舒缓的特色,将家族纷争、商战创业之类的快节奏事件放置在景德镇进行,也是值得肯定的创新点。

大陆市场依旧需要“返乡剧”,但要以拓展更多新维度为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