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并不惜调集百万大军层层包围中央苏区。

为配合与支持中央红军主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从湘赣苏区根据地开始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5日,先行的红六军团在石阡到印江与红三军会合时,却误入贵州的甘溪,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情势危急,红18师师长龙云率领52团掩护主力南撤转移。

200余名红军战士探寻转移道路,100多名红军战士留下阻击追敌,然而等到军团主力顺利突围后,却再没等来红52团的消息。

170名红军战士一夜之间在贵州神秘失踪了,没人知道他们究竟去哪,还有一座叫“困牛山”的大山,也离奇消失了。

解放后,中央曾先后三次派人到贵州调查,但由于当时通讯条件和技术相对落后,一直未能找到这一支红军部队。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红军部队和大山,究竟是怎么消失的?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一,第五次反围剿,红六团军西征

1934年4月,蒋介石调集上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广昌地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拉开了第五次“围剿”的战役。

当时的中央苏区,根据地已经慢慢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相当规模了。

看到不断扩大地盘的共产党,蒋介石气急败坏,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苏区进行全面的封锁和压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为了分担中央苏区压力,摆脱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中央派出6000多人组成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北上。

众所周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萧克、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在7月就已经撤出湘赣苏区开始行动了。

当时中央命令红六军团突围到湘赣建立新苏区,任弼时和萧克奉中革军委之令,率领刚刚组建的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井冈山根据地开始突围西征。

红六军团是湘赣地区唯一的主力红军,它的前身是1930年建立的湘东独立师,1932年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八军,后与红军十六师、十八师合并成红六军团。

掩护中央军委的秘密战略转移,红六军团任务一是为中央长征探路,二是到湖南中部和贺龙的红三军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8月7日,红六军团的9700余名官兵,便紧急离开了经营多年的苏区,踏上了充满凶险与未知的西征之路。

一路上敌军前堵后追,层层包围,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红六军团无法在湘西南立足。

只能选择从湘黔两省交界处的湖南通道县,进到贵州黔东南地区黎平县。

当时黔军在黎平的守敌一个团,与红六军团首次接战后就被击溃,后来在当地苗族百姓的帮助下,红六团顺利渡过清水江。

第二天,红六团在剑河县境又遭到了湘军的正面迎击,接着不远的桂军也赶来围堵。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任弼时和萧克下令部队赶紧撤出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任弼时、萧克、王震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红六军团接连与敌人展开了多场恶战。

但由于敌军太多加上武器设备精良,红六军团伤亡惨重,如果不尽快突围,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局面。

为了尽快和红三军会合,红六军团经过无数战斗后,终于在10月7日抵达了贵州的甘溪。

二,红六军团,被困甘溪

根据中央发来的电报,红六军团的处境暂时是安全的。

电报的大概意思是说,桂系方面的敌人已经开始向南移动,命令红六军团放弃渡过乌江天险,改为向江口地区进发,和红三军会合。

于是一路行军疲惫的红军战士们便在此找地方休息,炊事班的战士也开始起火做饭。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令红六军团想不到的是,中央军委错误分析了敌军的动向。

如果桂军没有南下,而是集合湘黔二军对我形成包夹之势,我军则有可能陷入重围之中。

但在红六军团发布的调令上,没有说东进会遇到大规模的敌人,这封电信让萧克不由皱起眉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前面就是乌江了,红六军团只要渡过乌江天险,就可以甩开追击的敌人,一路行军疲惫的战士,也能得到宝贵的时间休息。

电报一下打乱了红六军团的计划,但情况紧急,萧克也来不及多想,便带着红六军团按中央指示,掉头东进。

萧克他们的决定,将导致红六军团开始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圈中。

因为此时,湘、桂、黔三地的军阀代表,召开紧急会议,针对红六军团的下一步进行规划。

会后,三地军阀决定放弃南撤的计划,打算集结重兵在石阡县,设置封锁线,阻止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合,彻底在石阡地区歼灭红六军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首先在贵州境内实施“坚壁清野”,把百姓和粮食都给迁走,断了红军的后勤补给,静静等待着红六军团的到来。

萧克带着红六军团一路急行军来到石阡县,但因为不熟悉地形,萧克想着在周围找个当地百姓做向导。

但令萧克没想到的是,因为石阡县已经被国民党占领,当地百姓并没有在中央苏区待过,国民党便不断地摸黑洗脑红军的形象。

很多百姓便真的认为红军就是国民党口中无恶不作的土匪。

这边一路行军疲惫的红六军团,才刚走进石阡县,还没反应过来,山林中便响起了枪声。

呈一字形的红六军团,一下被装备精良的敌军给分割成了三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敌人的火力打击下,红六军团殊死反击,但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整个红六军团伤亡惨重,被湘桂黔三军包围在了甘溪地区。

三,掩护主力部队撤离,52团深陷包围

萧克、任弼时等人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如果不尽快突围,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龙云的18师准备留下来阻击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18师,虽然是一个师的编制,但只有800人左右,而这个师的主力部队就是52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自西征开始后,就一直担负着前卫,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但情况危急,这一次52团被命令作为后卫团,为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时间。

龙云被安排留下来指挥52团,他深知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如果挡不住敌军的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52团作为先锋团,从苏区根据地出来时的1000多人,一路上不断减员,但接受阻敌任务时,已经剩800人左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队伍里还有不少伤兵,更惨的是,由于部队炊事员误把桐油当食用油做饭,导致大量红军包括师长龙云都多次腹泻,被折腾得身体非常虚弱,这时候阻击敌人无疑是送死。

但无论怎样,红六军团依然坚决克服这艰难险阻,一定要让主力部队成功撤退。

于是龙云立即指挥部队在朱家坝修筑工事,占据有利地势,和敌军形成对峙状态,而这边军团主力16日天刚亮开始南撤。

结果这边刚一走,敌人便发现了,立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都被52团死死挡在了防线外。

但敌军是52团的数倍,敌强我弱,火力相当凶猛,短暂的交锋后,18师伤亡惨重,于是龙云赶紧带着残余部队撤到了后方的树林中。

才刚撤出,52团就被敌军包围了,还好萧克得知18师情况危急,便立即派出49团过来接应龙云的52团,将龙云他们救出了包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才跑没多远,敌军又在后头紧追不舍,龙云发现敌军追得太紧了,如果此时去追大部队,那主力部队就危险了。

于是他果断决定让49团去追上大部队,自己则留下来断后,争取时间,而此时的18师已经只剩400人左右了。

他对接应的同志说:

“你们走吧,我们另走一条路。”说罢,突破关口,率52团所剩400余人改道向西。

走十二山到困牛山迂回南撤,虽然时间会慢一点,但可以继续牵制敌军,这样主力也更加安全。

52团故意暴露行踪,敌军立刻朝着52团的方向扑去,而主力部队也加快了前进速度,终于摆脱了敌军的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日清晨,龙云带着52团且战且退,但由于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当地百姓做向导。

在向导带领下来到川岩坝,眼看就可以突出重围,寻找部队主力。

结果这向导误以为红军就是国民党口中的土匪,竟将红军带到了黑滩河、困牛山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前进道路越来越窄,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敌军又越追越近,52团被敌军彻底围困在了石阡的困牛山。

困牛山本来是一座无名小山,困牛山也只有甘溪槽村的人才有这个叫法,但严格来说,这座山不算正式的山,因为它是没有名字记载的。

而且困牛山这里地形险恶,四面都是高山,中间底部又被河谷隔开,草木丛生,平时人迹罕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牛山

田海清看到这地形后发现他们已经深陷包围圈,突然他看到山道旁隐约有一条小路通向山下的河谷,于是他对师长龙云说:

“师长,现在队伍目标太大,容易暴露,你带领一部分队伍先撤退,我们留下掩护,给你们争取时间”。

龙云尽管不同意,最终还是拗不过田海清,带着200名战士在他的掩护下,沿着崖壁一步一步挪到了河谷,消失在了河谷尽头。

四,百余红军,壮烈跳崖

很快,敌人追到了困牛山下,在这样的局势下,田海清率领200名战士与敌人周旋了两个昼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困牛山地势险峻,敌军无论怎么攻都攻不上来,气急败坏的敌军集中所有火力往山上射击,激战中田海清不幸中弹牺牲了。

因为红军阵地久攻不下,敌军指挥官想出了一个阴招,他们知道红军最讲纪律,绝不伤害百姓。

于是敌军把当地的百姓集中起来,逼他们走在最前面,还在百姓中夹着民团的成员,导致红军根本分不清百姓和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看到敌人居然利用百姓做肉盾,十分愤怒又无可奈何,因为敌人显然很了解红军是绝对不会伤害老百姓,绝对不会开枪。

敌军正是利用一点,不断推着百姓一点点接近红军,此刻的红军陷入了被动。

因为始终不敢开枪,剩下不到170名红军战士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敌军完全不顾百姓的生死,为了不伤害百姓,170名红军战士誓死不降,红军连长命令吹号手何步荣吹响了冲锋号高喊道:

“誓死不降同志们,我们绝对不当俘虏,一起往下跳!”

说完,红军战士们将手上的枪支砸碎,一个个纵身跳下了70余米高的悬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龙云这边虽然顺利逃出了这困牛山,但一路上又是遭遇敌军的前追后堵,伤亡也十分惨重,师长龙云也在战斗中受伤被俘了。

龙云誓死不降受尽敌人严刑拷打,最终却被叛徒指认,暴露了师长的身份后,被敌军押到了南昌的感化院关押,后因病情恶化在感化院逝世了。

170名红军战士几乎壮烈牺牲了,百姓们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到震惊,他们无法相信这群素味平生的红军战士,居然会为了百姓连命都不要。

因为他们此前一直被国民党误导,抹黑共产党和红军都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没想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

敌军走后,百姓们相拥而泣,都在惋惜这些红军娃子,接着所有人都自发组织到困牛山下,把这些红军战士安葬了,让他们入土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们来到了困牛山下的黑河谷,面前的一幕让他们永生难忘,一百多名红军战士倒在了血泊中,整条小河都被鲜血染红了。

有村民回忆,红军的遗体散落在河谷中,有的被树桩刺穿了身体,有些直接摔成血肉模糊,肢体残缺……

五,山村民俗揭开消失谜团

新中国成立后,红六军团的战士们一直放心不下这支队伍,因为没人知道他们当年到底是什么情况。

于是,中央派遣了红二方面军的军史专家赶赴贵州石阡县调查寻找当年红六军团的踪迹,因为据红六军团的老战士回忆,他们就是在这里和战友们分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到这里后开始大量走访调查,但没想到的是,石阡县地区的百姓只知道这里曾经有红军在这里和国民党军战斗过。

但对于当年的红军小分队52团却并不知情,甚至连困牛山都没听过。

这让专家们也一头雾水,如果说这支队伍在大山里失踪了也不足为奇,但令人想不通的是,为何连困牛山也消失了。

直到70年代后,不甘心放弃的军史研究部门,又再次组织来到石阡县进行查找当年神秘消失的红军队伍,但可惜依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直到2002年,石阡县的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偶然接触到了当年红军部队在石阡县的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遗憾的是,资料里只有寥寥数行,而关于困牛山的记载更是无迹可寻,让杨又铸觉得十分可惜,可是他不想放弃寻找。

杨又铸找遍了石阡县有关红军的所有资料,但还是一无所获,后来想到如果没有资料记载,那最有可能知道当年情况的,只有石阡县的老人们。

于是他开始询问石阡县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终于在一个老人口中听到了困牛山,老人依稀记得这座山大约位置是在龙塘镇,但不知道具体是在哪。

杨又铸听到这个信息十分兴奋,马上带着几个干部赶往龙塘镇,但考虑到调查时间会很久,为了查清红军队伍消失真相,他直接住在了龙塘镇。

在随后的两年里,杨又铸走访了十几个村庄,后来经过龙塘镇甘溪槽村走访时,当地村民们的一个祭祀活动引起了他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溪槽村是当地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因为交通闭塞,村民很少和外界联系,还说每年重阳节这一天,都会在一座山下焚香烧纸,举行祭祀活动。

杨又铸隐约觉得这个村的祭祀可能跟当年消失的红军有关,因为重阳节祭祀祖先很正常,但一个村的人一同祭祀,就让人不免有所联想。

而周围的村庄并没有类似的祭祀活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祭祀山神的话,那又是祭祀谁呢?

杨又铸似乎看到了希望,马上带着调查组去到了槽村,经过走访百姓后,才终于知道,原来他们每年重阳节祭奠的就是当年跳崖的红军。

而且知道了当年跳崖的170名红军中,也有小部分存活了下来,陈世荣就是其中一个。

陈世荣原名何步荣,当年红军在跳崖前吹响冲锋号的就是他,当时陈世荣因为个子小,又加上拉肚子,浑身没劲跳下去时被一根藤给缠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世荣

等第二天天亮敌人走后,他抓着藤从沟里爬了出来,当时还有两个幸存的红军战士也一起爬了出来,但走到川洞就分手了。

后来在路上,陈世荣被土匪捉住要杀,一个路过的地主说:

“他还是个娃娃,杀他搞哪样,杀了是滩血”。

土匪见他小最终放了他,地主把他救下来带回了村,被当地人陈国善收养了,从此改成陈姓,定居在了甘溪槽村。

除了他,当时还有十几名战士躲过了敌军的追击,后来因为受伤,也都纷纷留在了附近的村子里。

建国后,陈世荣入了党,不仅当上了农会主席,还在槽村当了二十多年的村支书。

正是在他的提倡下,为了纪念当年死去的红军战士,每年重阳节村民都会自发来到困牛山下祭拜红军,给烈士们供上酒菜。

他们感恩红军战士们的赤诚为民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可惜陈世荣在2001年去世了,只留下了一把当年52团的冲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又铸终于找到当年这支红军部队失踪的真相了,这也是为何村民每年祭拜的原因。

2004年,杨又铸把收集来的资料上报给了中央,后又花了十年写了《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

为了纪念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国家将甘溪槽村改名为困牛山山村,并修了烈士纪念碑供世人敬仰。

70年后,52团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事迹,终于被世人皆知,一时间引起了轰动。

因为所有人都没想到,除了狼牙山五壮士外,70年前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竟然还藏着红军如此感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红军史上一段极其悲壮的历史,170名年轻的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和人民,誓死不降集体跳崖,这是何其英勇的大无畏精神!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虽然如今硝烟不再,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饮水思源,如果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不会有如今的盛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