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马南频道 志远

据媒体报道,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表示,自2022年夏季以来,欧洲能源账单因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减少而上涨了3倍。显然,在当下美国资深记者赫什爆料“拜登政府下令炸毁北溪管道”新闻之后,冯德莱恩的这一表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但都会加剧欧洲人对美国政府的反感情绪。毕竟,这些被毁管道与欧洲能源安全战略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美国《纽约时报》刊发长文,将炸毁北溪管道的“幕后元凶”归咎于“亲乌团体”。该报道援引“匿名美国官员”的话说,最新情报表明,炸毁北溪管道的是一个“亲乌团体”,其成员可能是乌克兰人或者俄罗斯人,或者是两者组合的一个团体。此外,该报道还一再声称,参加破坏行动的没有美国人和英国人,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乌克兰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参与了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前,美国资深记者赫什爆料称,北溪管道遇袭事件,幕后元凶就是拜登政府。尽管美国政府至今矢口否认,美欧媒体也罕见对此保持沉默,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甚至政客,都呼吁欧盟能够对此展开调查,以揪出这个破坏欧洲关键设施的幕后元凶。所以,《纽约时报》这时候爆出这一“猛料”,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更像是美国政府为转移欧洲公众注意力的一种政治烟雾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纽约时报》一开口就将美国政府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是将破坏欧洲关键基础设施的责任,推到了可能是子虚乌有的所谓“亲乌团体”身上。更甚的是,该报道还有意无意地将俄罗斯人牵涉其中。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出,这是美国“为逃避法律调查而放出的政治烟雾弹”。另外,揭露此事件的赫什在看到相关报道之后也大笑起来:它们甚至连消息来源都没有胆量公开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被指下令炸毁北溪管道的拜登政府,原本企图通过冷处理来让这种传闻不了了之。不过,事实证明,现在不但是中俄等国都在呼吁对此事件展开调查,就连欧洲很多国家政客也都纷纷要求对此展开相关调查。显然,西方国家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此保持沉默,并不代表这种堪比恐怖主义袭击的行径就会被人遗忘。所以,当美国政府发现自己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之际,《纽约时报》就援引“匿名美国官员”的话,将责任推向了无法确认是谁的“亲乌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又是美国政府一次典型的甩锅举措,而这一甩锅举动,更进一步凸显拜登政府的心虚。所谓清者自清,美国政府要是没干这缺德事,为何不想让欧洲与俄罗斯合作对此事件展开调查?更重要的是,美国之前曾一度咬定“这就是俄罗斯干的”,现在却又主动为俄罗斯洗脱“罪名”,这显然就是拜登政府做贼心虚的一种体现,目的无非就是希望俄罗斯不要在北溪管道被炸事件上继续纠缠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赫什的爆料。让美国很难摆脱与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干系。因此,不管美媒再怎么替拜登政府洗白,也无法打消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怀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拜登政府似乎还有第二套方案。《纽约时报》在其报道中还特意提及这么一件事,“在北溪管道被炸事件上,华盛顿方面有一种沉默的猜测和担忧,即乌克兰某些的部门可能也参与此次行动”。另外,该报道还提及,此次执行破坏北溪管道的游艇和人员,就是从乌克兰出发的。并且,这些所谓“亲乌人士”、尤其是那些潜入水下安置爆炸装置的潜水员,都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北溪管道遭破坏,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俄罗斯,而是那些需要在战后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欧洲国家。一旦被坐实北溪管道被毁是美国干的,即便欧洲国家政客和媒体不敢声张,但欧洲老百姓也会因此激发反美情绪。因此,美国为维护美欧同盟关系,就是必须将自己与爆炸事件进行切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拜登政府借助媒体的“爆料”,在这里给乌克兰留下一个危险的伏笔,如果事态因此而消停,那么这起爆炸事件就与乌克兰政府无关。相反,如果美国“匿名政府官员”的爆料,无法平息外界、尤其是欧洲盟友对美国的怀疑,导致美国在外交上陷于被动局面,那么,白宫很有可能会将基辅当局推出去,让它们承认并承担这一责任,替美国背这口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