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马南频道 志远

据媒体报道,德国《商报》日前发文称,欧洲必须最终成长起来,不要再是经济上的巨人和政治上的侏儒。这也需要是一项自信的新欧盟外交政策,也就是说“欧盟必须找到应对美国保护主义的政策”。无独有偶,欧盟外长博雷利日前也告诫其欧洲同行,中国的崛起已是既定的事实。所以,博雷利认为,欧洲必须采取有别于美国外交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而易见,欧洲在痛定思痛之后,似乎已经清醒过来了。毕竟,一场俄乌冲突给欧洲所带来的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缓慢等严重问题,已经导致欧洲面临“沦为世界上最贫穷地区之一”的风险。现如今,欧盟似乎已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毕竟,欧洲在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之后,如果继续按照美国的要求与中国经济脱钩,结果对欧元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而言,将有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欧盟就是美国的盟友,但在美国当权者的眼里,欧洲就是他们的战略附庸。就因为欧洲人从骨子里认定美国就是他们的“保护神”, 因而在很多时候对美国的欺凌甚至掠夺都采取忍气吞声态度,以至于欧洲在对美外交中承受了太多太多的伤害。所以欧洲明知俄乌冲突会给自己经济造成伤害,但出于对美国的迷信、或者说意识形态偏见,仍全力以赴参与美国发动的针对俄罗斯的打压行动,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美国似乎还觉得不过瘾,近期有开始挑唆欧洲与中国经济脱钩。不过,在对华问题上,从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博雷利等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近期的表态来看,欧盟在对华政策问题上似乎不大愿意继续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了。否则的话,他们就不会在近期“争相购买前往北京的航班”了。

众所周知,美国鼓动盟友与中国经济脱钩,并非指望与这些盟友的合作就可以搞垮中国,相反,美国就是企图挑起欧盟与中国之间的矛盾,破坏双反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为美国相关企业取代欧洲企业抢占中国市场创造机会。有关这一点,美国的很多盟友都感同身受。美国挑起俄乌冲突的结果,就是自家能源供应商取代俄罗斯供应商,占领欧洲能源市场。之前澳大利亚也曾吃过这样的亏,即美国企业利用中澳关系持续恶化、导致很多澳洲商品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的机会,大肆抢占盟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拜登政府还在故技重施,拉拢日本和韩国参与美国对华半导体产品出口管制,名义上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实质上就是为美国半导体企业取代日韩,抢占中国市场份额扫清最主要障碍。所以,日韩两国今年一季度对华出口总额都暴跌20%以上,而美国的跌幅仅有1.7%,这就很能说明美国纠集盟友对华实施科技产品封锁的意义所在。

有了上述这些冤大头的前车之鉴,欧洲人似乎都变得聪明多了。所以,在美国要求德国禁止向中国出口制造芯片所需化学原料时,遭到德国政府的断然拒绝。与此同时,在美国鼓捣欧洲盟友与中国经济脱钩之际,英国《金融时报》在日前的报道中声称,欧洲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创下历史新高。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欧洲对中国 汽车行业的直接投资达到62亿欧元,而对其他行业的投资也高达15亿欧元。对此,有分析认为,欧洲各公司都在力争从崛起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手中夺回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所推行的单边保护主义政策,正在给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几乎所有跨国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欧盟即便与美国的关系再密切,但在面对企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时,他们也得先吃饱饭在考虑其他的问题吧。所以,欧盟即便与中国存在诸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但在做商业合作方面却拥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美国挑起俄乌冲突把欧盟给忽悠瘸了,现在还想挑起中欧矛盾把欧盟给忽悠废了。但欧盟这回不干了,他们不但要做经济上的巨人,同时还想做拥有高度独立自主外交权利的政治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