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频道 胡铁立

最近的世界局势让我们很难注意到国内悄然发生的两件事:一个是中国2021年GDP突破了110万亿元大关(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具体为1143670亿元),两年平均增长为5.1%。另一方面,美元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连续一年多在贬值。所以折合成美元计算,过去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约等于20%。美国受到了自己无法管控国内疫情而蒙受的损失,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今年1月,美国的CPI高达7.5%。中国抓住了这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同美国的差距缩小到了6万亿美元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多女少,一直以来是中国国内的社会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男性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男性人口7.2311亿人,女性6.8949亿人,男比女多3362万。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男性人口为7.2357亿人,女性人口为6.8855亿人,这意味着2021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万人。

虽然有网友评论,46万相比于3000多万的缺口,照这个速度30年之后也没法平衡。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这组数据体现出的是中国近些年各方面发展所带来的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约为男性104.8比女性100。像大多数其他有性物种一样,人类的性别比例往往是一对一。但由于性别选择性流产和男女预期寿命不同等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存在差异。

由于男女差异的观念,当一对夫妻发现有身孕之后,会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很多家庭更倾向于要男孩,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大量的女婴胎死腹中,这就是选择性流产。

但是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大部分人不会狠心把孩子打掉。推动选择性流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很多家庭喜欢男孩,又不得不做出选择,这就造成了该现象在社会上大量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各个年龄段的男女比例,2020

另外一个原因是:抱着能生男孩的希望去多生孩子。即便人们抛开了独生子女政策,假如一对夫妻生了一胎,是男孩,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停止生育,但如果是女孩,他们会继续生第二胎,有能力的会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想尽办法也要有一个男孩,是此前不成文的一种社会意识。

男女比例失调,增加了男性找对象的困难程度,也增加了社会的竞争力度。在这种人口结构下,男性的压力会比女性大的多,体现在实体资产的创造压力上,因为同一个女性会面对更多的男性来竞争。这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提高犯罪率。

打个比方,假如现在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5:1(实际上为104.8),大白话来讲,每21个男性中有一个人找不到对象。那么这个人由于长期单身,会降低自己的要求(因为事实就是21个男性配20个女性,没有更多了)那他极易成为社会闲散人员。男女比例越失衡的地区,闲散人员就越多。更何况社会上男女婚配会受到贫富差距的影响。大家都清楚这和国家的犯罪率划等号,国家大力普及高等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为了减少社会闲散人员,可想而知,追求社会男女平衡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国际研究型数据网站Statista的数据,直到2020年,0-4岁人口的性别比仍然在111男:100女左右。“高度的性别不平等可以归因于中国社会对男孩的传统偏好。”该统计网站还分析到,“尽管中国法律不允许在出生前进行性别鉴定,但中国许多地区仍然存在因性别偏好而进行的选择性堕胎。”

尽管Statista这么说,但中国的各年龄段近两年的性别比例都在逐渐向平衡靠拢,新生儿也一样,男女比例的差距逐渐合拢。因为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新生儿出生性别比曾经达到了118:100,接近6男:5女(国际上认为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应该在103-107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早已经从重男轻女的思想中走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男性的死亡率会超过女性

新生儿本身就会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实际上全球各地,在0-4岁的新生儿中男女比例都会出现失衡。从某种原因上讲,这种失衡甚至能够弥补很多男性的高死亡率,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的产物。

因为男性在小的时候死亡率要比女性高很多。

相比女性,男性小时候更倾向于做一些危险的运动,性格上更冲动,比如说有冒险精神。这也让男性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更容易发生事故。

即便这样,我国的男女比例也相对较高。性别失衡,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另外,一个国家也可能从其性别平等中获得经济利益。根据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如果能够缩小性别差距,中国的 GDP 将增加 2.5 万亿美元(现在中国是17.5万亿左右)。当然,随着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于2015年正式结束,因性别偏好而选择性堕胎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变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人口红利”已逐渐转为“人才红利”,男孩已不再“热门”

和几十年前的“性别倾向”不同,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都逐渐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另一方面,物价和房价也在提高。这也让更多的家庭意识到“刻意地”去生男孩并不好:如果一个家庭想要男孩,有很多种办法,比如选择性流产,或者生二胎,生三胎等等。但是人们已经明白男性并不比女性在社会上有多少优势了。

以前中国承接的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是世界工厂。大量的制造业在中国发展,因此理论上男性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现在中国在人均GDP突破1w美元之后,已经在逐渐寻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制造业慢慢在转向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显现出成果。

并非更强的劳动力,而是更高层次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下来。一味地性别歧视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随着这样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而不是去多生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收入一直在上升,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使得普通人买房的压力一直存在

还有一点就是,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男女比例都相对平衡,甚至女多男少。一方面是国情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的寿命普遍更长。

我们可以看一下2020年发达国家男女性别比例的数据:比如日本,人口性别比为95.4,英国97.7,法国93.8,德国97.8,美国97.9。女多男少实际上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也有关联,男性人口的下降以及男女比例的合拢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等多个综合方面正在朝着更健康的社会结构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今年的数据表示男性仅仅下降了46万人,却是中国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克服了很多挫折,最终趋于平稳中速的不断增长。人口性别比例从一开始的严重失调,到现在的逐渐趋向平衡,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结构不断地朝着合理化迈进。两性人口差距的合拢,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社会观念的转变等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能够推动我国在各个社会行业,文化,社会意识上更加健康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