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发现我现在好像只对女生感兴趣”

我的一位女性好友和我吐槽:

“去图书馆只想看漂亮妹妹,你说我是不是搞错自己的性取向了,我其实喜欢的是女生?”

但是从恋爱经历上来看,她似乎是个百分之百的“直女”——还是很受欢迎的那种。

我嘲笑她:

“你谈这么多次恋爱了,难道连自己的性取向都搞不清?”

但转念一想,好像我也没什么嘲笑她的资格。自从今年年初某女团选秀开播以来,我就如同着魔一般的迷上了两位女爱豆——在微博上肆无忌惮的称呼她们为“老婆”,吐槽她们是“人间扳手”,心里想着:

“要是我能和她们谈恋爱就好了”。

甚至有时,这种念头会变得过于的强烈——以至于我已经开始怀疑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异性恋了。

但当我和我的姐妹们呆在一起的时候,我又会觉得:

“好像……我就是个异性恋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另一位朋友那里,我听到了另一个有点相似又不太相似的故事。

“从初中开始,我就意识到我好像不喜欢女生,”

他说:“我初中的时候长的可秀气了,在女生里特别受欢迎。但是和她们一起玩儿的时候,

我总觉得她们都是我哥们儿。”

“当时我同桌是个男生,我俩关系还挺好的。有一天他刚打完篮球回来,那是个夏天的午后,我就坐在他旁边。

我看着他仰头灌水,阳光刚好照在他的脸上,我看着一滴汗从他的脸上滑落,滑过喉结,最后晕染在他几乎已经湿透的T恤上——

我突然觉得,我的心仿佛被什么触动了一下。”

“我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我好像越来越关注他了。我会上课的时候偷瞄他,也会趴在窗边偷偷看他打篮球,看他进了球之后高兴的样子,我也觉得好幸福。”

“可是我不敢说,我谁也不敢说。我觉得我的念头太可怕了,所以我尝试着和女生谈恋爱,但总是会感觉到,“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

“我应该是更喜欢男生的吧”,他说。

你有多了解性取向的那些事儿?

击或扫码立即领取

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某个阶段,你是否也产生过同样的疑惑——

“我的性取向到底是什么?”

或许对于一些人而言,这可能并不是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虑的问题。

但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性取向可能是需要经过漫长探索才能得以明晰的人生课题——

发现“我和别人都不一样”已经足以带来巨大的内心冲突,更不用提在这样一个对于“性取向”知之甚少的大环境中,逐步接纳、整合、认同自身性取向所需要承受的种种偏见和困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以下声音:

性取向不就是“直”和“弯”吗,就是看你喜欢同性还是喜欢异性

我感觉同性恋就是以前受过什么创伤,然后性取向出了问题的人吧

事实上,这些都是大众对于性取向的常见误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性取向的相关概念,接下来我们来一 一探讨。

01

性取向是什么?

对性取向的研究由来已久。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1981年,学者DeCecco对性取向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他指出,

性取向就是指个人的性行为、人际情感、性唤起的对象是同性还是(或者)是异性。

而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性取向是文化的建构。同性恋认同的形成过程并非是个人确信了其潜在或“真正的”性取向,而是一个持续的、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自我建构并认同自己的性取向。

02

性取向只分“直”和“弯”吗?

或许很多人会用单纯的二分法来看待性取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和“弯”。

但事实上,我们最常见的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其实并非三个孤立的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者Kinsey便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异性恋和同性恋不过是处于同一连续体两端的两个点,这两点之间“充满着各种变异状况的渐进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非异性恋是一种“病”吗?

“异性恋以及其他性取向行为都是人类性行为的正常方面。”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说过。

然而,就在50年后的今天,不少人仍然保有对于同性恋的深刻偏见,甚至许多人会觉得,同性恋是“让人恶心的”。

或许这与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有关。

异性恋的婚姻制度、电视剧中的异性恋爱......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同性恋是不受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支持或违背社会价值观的。

而这导致同性恋群体被“异类化”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同性恋定义成“犯罪”,幻想着它对异性婚姻制度的恶劣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的社会失序——就如同对于“破窗效应”的恐惧一般。

而这是一种“对多元的性文化共存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非理性排斥”。

我想,或许我们长久以来对于性取向的忽视中,包含了一种性多数成员的自信:既往的刻板观念让我们觉得,所有人的性取向都应该有着固定且相同的发展路径——

成为完全异性恋。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性取向成为了一个“不用说”“不该说”的真空地带,甚至我国对于性取向的相关研究都寥寥无几。

但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只要不说,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学会了从耽美小说和同人文中去窥探 “被禁止”的性取向,但这往往带着过于浪漫化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Call Me by Your Name》

最主要的是,性心理的发展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而当我们在性取向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困惑时,我们是需要支持的。

这种支持即包含对于性取向探索的有效的工具,也包括对于探索结果的支持和保护,即——我们不需要为正常的情感倾向与需求而感到羞耻。

因此,为了帮助你提升关于性取向的认知、获得更多关于性取向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知识、提升自身性取向认同感,我们开发了本测试。同时,我们也会根据你的情况,为你提供专属的成长指南,陪你一起应对自我完善中的困难与挑战。

击或扫码立即领取

作者:

亢亢

责编:lynn、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