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秦基伟

前言

1953年上半年的一天,秦基伟从毛主席那里回到驻地后,警卫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昔日烟不离手的军长今天却不知道是怎么了,他不吸一支烟,反而喝起了茶。

看着一头雾水的警卫员,秦基伟解开了他的疑惑,他十分严肃地说:“我在毛主席跟前说了自己不会抽烟,就不能言而无信。”

毛主席打趣道: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

上甘岭战役让秦基伟一战成名,从朝鲜回国后,秦基伟开始到各地作报告,《人民日报》也特别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专门配文庆祝了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获得的伟大胜利。

1953年6月14日上午10点左右,秦基伟应邀来到中南海,这次前来,他主要是向毛主席汇报有关上甘岭战斗的情况。走进丰泽园的菊香书屋,秦基伟坐下还没多久,毛主席就徐徐从内房走了出来,秦基伟见状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微笑着伸出了手,一边握手一边热情地秦基伟说道:“啊!秦基伟同志,欢迎你啊!”

看着毛主席,秦基伟眼神中透露出军人特有的坚毅,回答说:“主席,我今天代表十五军的指战员,向您汇报来了。”

毛主席点点头,说道:“好哇,请坐下来谈”,说完便坐进了沙发里,然后把秦基伟也拉到另一只沙发坐下。紧接着,毛主席赞不绝口地当面表扬起了秦基伟:“上甘岭战役打得好啊!这场战役是个奇迹!”

听完上甘岭战役的情况的详细汇报后,毛主席十分满意地对秦基伟说:“我们现在战胜了一直以来张牙舞爪要到处吃人的大老虎,可见他们确实只是一个纸老虎嘛。虽然他们钢铁多、武器装备精良,看起来很强大,可我们还是战胜了他们,这充分证明一个事实,这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要硬过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着,毛主席赞许地看着秦基伟,又补充道:“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

秦基伟马上回答:“主要是主席和军委指挥得好,战士们在战役中打得顽强。”

毛主席听了秦基伟的话,点头表示认同,随后笑着对他说:“不管怎么说,你们打得好,我总应该有些表示,不过我这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就请你吸烟吧。”

秦基伟平时烟瘾很大,一听毛主席说请他吸烟,手不自觉地便向烟盒的方向伸了过去,但他没有拿里面的烟,而是顺势把烟盒朝毛主席的方向稍微推了推,然后推辞说:“主席,我不会吸烟。”

不会抽烟?秦基伟是志愿军15军中有名的烟筒子,一天没有两包烟不行,尤其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他抽起烟来几乎是一支接一支,昼夜不断。那么,明明烟瘾很大的秦基伟为何拒绝了毛主席的烟呢?他为何又要破天荒地对毛主席撒这个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就在秦基伟把手伸向烟盒的一瞬间,他突然联想起在毛主席面前吞云吐雾的样子,秦基伟觉得这样十分不妥,一时之间不知该怎么拒绝,便脱口而出了“不会抽烟”这样的话。

毛主席见他这样却犯了难,“哎呀呀,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你厉害啊,不吸烟还能坐指挥部,要是我的话,我就没有办法啰!”说完,毛主席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毛主席关切地向秦基伟询问了志愿军部队的情况,问他干部战士的情绪如何,以及大家的吃穿等问题都询问得事无巨细,两个人那天谈了很久。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之后,秦基伟起身告辞,毛主席将他送到门口。临别时,毛主席嘱咐说:“朝鲜战争是要停下来的,所以我们调你到云南工作。云南是中国西南大门,边防线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里还有残匪在境外活动,斗争情况很复杂啊。”

阐明云南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后,毛主席拍了拍秦基伟的肩膀,鼓励道:“你年轻力壮,上任后要注意多下去熟悉地形,多了解下面的部属,要把我们的边防建设好,把大门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

秦基伟立正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按主席要求的去做,把大门守好!”

那次,秦基伟在毛主席那里说了谎,可说假话总归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在事后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说:“说假话是要尝苦头的,我在毛主席面前说了不抽烟,但我当时一天没有两包烟根本不行,可既然说了不抽,哪里还敢再翻案呀,只能自个儿在心里暗暗叫苦咯!”

从那之后,为了兑现自己的秦基伟“诺言”果然把烟给戒了,由此也可看出他不寻常的决心和毅力。这年七月,秦基伟走马上任,到云南军区任副司令员;1955年4月,云南军区改称昆明军区之后,秦基伟改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主动请缨去朝鲜

对于秦基伟,与这位共和国将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有过一段记载。溥仪在战犯管理所,曾经聆听过一段秦基伟的讲话,感触颇深。

在溥仪的印象中,秦基伟当时身上穿着朴素的呢军装,脚上是黑布皂鞋。在一棵大树底下,这位曾立下过无数汗马功劳的的民族英雄,摇着白纸折扇,给底下众人讲述起了他亲身经历过的那个,曾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了的上甘岭战役。

那次,溥仪受到了一次做梦也绝对梦不到的好教育。说至这里,溥仪动情地写道:

“尤其是当我听到了黄继光、邱少云各位英雄烈士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光辉事迹时,更使我以及我的多数同犯,都不住地落了泪,这些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打开了视野,经过不断的对比,不由得不开始思索起许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溥仪口中的这位民族英雄,正是秦基伟。

秦基伟是湖北红安秦罗庄人,出生于1914年,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是解放军军队中的一员悍将,他曾在一次作战动员活动时,当着众人的面直言:“我秦某人打仗有两条枪,一挺机枪用来打敌人,还有一把手枪,是用来打逃兵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于10月19日率领第一批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另一边,作为一个半生戎马军人的秦基伟,心中不由燃起了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29日,秦基伟参加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在重庆召开的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抽调部队入朝,秦基伟一听就坐不住了,当即提出入朝作战的要求,但这件事当时并没有马上定下来。

于是,秦基伟在会后又主动去找了兵团政委谢富治,请他帮自己说说话。第二天开会讨论的时候,谢富治表示:“老秦的意见很有道理嘛,而且十五军现在没有地方任务,我看可以考虑去朝鲜”,这次大家都没有反对,邓小平也说:“好,十五军去!”

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秦基伟指挥的十五军归在志愿军第三兵团建制当中。次年3月,十五军进入朝鲜战场,在一个叫上甘岭的地方,秦基伟带领第十五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在那里打了一个让美军胆战心惊的漂亮仗。

进入朝鲜后,秦基伟率十五军一路翻山越岭,昼行夜出。当时敌人仗着自己掌握制空权十分嚣张,飞机经常低空飞行,可秦基伟却说:“美国飞机就算高明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是有高射机枪吗?当然,打它一次,它要报复十次也有可能。但他敢来十次,我们就打他一百次,即使最后还是打不下来,我们也要把他撵到高空,让他不敢低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兵打飞机,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可秦基伟却头头是道地分析了十五军的有利条件。秦基伟认为,可以利用全军数量比较可观的高射机枪,组成一个较强的空中火网,此外我们还有轻机枪和步枪,这些都可以在山顶或者制高点上进行对空射击。

很快,十五军军部下令开展对空射击,要求部队“争取打飞机光荣立功”。动员令一下,全军马上为之一振,当敌机再次来临的时候,战士们再也不是一味地躲避,而是准备射击,只要飞机稍微飞低一点,便有来自山顶、山腰的火力对它们进行密集射击,这一度给敌机造成很大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从那以后,在十五军的上空,美国飞机再也不敢超低空飞行了。正因如此,十五军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抵达指定地区,并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成功在两天时间内击落了5架敌机,创造了陆军打飞机的最高纪录。

后来,秦基伟在总结对空作战时指出,他们打掉的不仅仅是几十架美国飞机,更重要的是打掉了部队中的恐美情绪,增强了战士们敢打和必胜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秦基伟在做战前动员

10月14日凌晨3点,美军第八集团司令范佛里特下达了一道命令,他们决定将规模空前强大的火力对准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高地,此令一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很快便拉开了帷幕。

秦基伟表决心:十五军中只要还有一个人,上甘岭的战斗就要打下去

几十年后,秦基伟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时,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这是我一生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这次敌人发动的进攻是空前的,秦基伟心里明白,这场恶战迟早要发生,他没有惊慌失措,很快便对敌人的企图做出判断,他们此举无非是想钻我们的空子,攻其不备。

基于这种判断,秦基伟快速定下了打大仗和打硬仗的决心。从14日到20日,整整七个昼夜里,秦基伟没有睡过一秒钟!他守在电话机旁,神经高度紧张。

双方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斗中,伤亡都十分惨重。第四十五师参战连队大部分伤亡过半,有的连甚至只剩下了几个人,在报告部队伤亡情况时,四十五师作战科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1952年,英雄8连指导员向秦基伟军长汇报坚守阵地14昼夜的情况

秦基伟对部队的伤亡情况也很痛心,但他明白,越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决心就越是要硬;仗打到最后往往拼的就是决心和意志。秦基伟强忍心中的悲痛,对崔建功师长说:

“你回去以后,告诉机关的同志们,告诉他们谁也不许哭!我们十五军的人流血不流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全局考虑,不管这场仗打到最后,我们要付出怎样的伤亡代价,就算我们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在国内有很多像十五军这样的部队,但是上甘岭只有一个,丢了五圣山,你可不好回来见我啰!”

崔建功沙哑着嗓子,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请你放心,就算最后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如果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还活着,上甘岭就还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没多久,兵团王近山司令员打来了电话,他给秦基伟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打,一个是撤。显然,王近山的话看似给秦基伟留有了余地,实际上也是在让他下决心。

对此,秦基伟只有一个回答:“请各级首长和毛主席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只要我们十五军中还有一个人,上甘岭的战斗就一定要继续打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秦基伟任15军军长时在朝鲜的照片

终于,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联合国军”败在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手下。

11月16日,美联社不得不对外悲哀地宣布这样一个消息:“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大败了。”事实上,上甘岭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

战后,秦基伟自豪地表示:

“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我们这支军队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啊!烈火烧身而纹丝不动甚至牺牲的有,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有,用身体给战友当枪架的有,用身体当电话线的有,把生的希望无私地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坦然留给自己的也有。所有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视野。对于中国人,他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应该刮目相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5月,秦基伟从朝鲜回到哈尔滨,当时陈赓正在筹建哈军工,听说秦基伟回来的消息后,马上将他邀请来给哈军工教职员作工作报告。那次,热血澎湃的秦基伟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陈赓过去一向不愿意开长会,可这次居然也跟着稳稳坐了四个小时。

紧接着,陈赓又邀请秦基伟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做报告,末代皇帝溥仪和数位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聆听了这场报告。讲到残酷的战斗场面,以及战士们舍身报国的场景时,在场众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上世纪80年代,秦基伟在任职北京军区司令员期间,他于百忙之中将一位老人请到家中作客。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柴云振。

柴云振是秦基伟的老部下,是15军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特等功臣。柴云振在朝鲜参与的最后一场战役打得十分激烈,整整持续了五昼夜,战争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整个阵地的战斗人员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云振当时全身24处负伤,可他仍旧将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刻,志愿军为此给他记了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战后,柴云振被送到战地医院,几经辗转,最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从朝鲜回国后,15军一直寻找着柴云振的下落,老军长秦基伟也始终惦记着他,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了已经隐姓埋名33年的柴云振的消息。为此,秦基伟马上将柴云振请到自己在北京的家中做客。

席间,柴云振向秦基伟讲述了当年那场激战的情形,两个人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秦基伟感慨道:“15军的荣誉是你们赢得的,你们为祖国建立了功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柴云振身有残疾,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老军长,找首长帮忙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总是可以的吧。柴云振对此没有说很多,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不能给部队找麻烦,那么多人牺牲了,我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