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好说话的人,往往有一种“无形”的气质。

后台收到一位粉丝的求助,不知如何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

他说自己工作能力不错,平时对待同事也都十分真诚,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会玩心眼。可是同事们对他都很冷淡,几乎是非必要不说话,搞得他很苦恼,真不知哪里得罪了他们。

看到这里,我差不多明白了,这是个不太懂得交流方式的耿直男孩。

我首先告诉他,你的真诚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说话的事情,不要太急躁,更不要带有情绪。如果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做,就先变慢说话的语速,遇到什么事都要不急不徐。

一段时间之后,我收到了这位粉丝的反馈,说这个方法很有效,他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后,果然同事们态度都变了,彼此之间越来越默契,现在工作非常顺心。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心眼实诚,但说话不讲究,搞得大家都不愿和他多说话。

然而,很多人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选择忽视这一点,因为不少人已经被“只是说话直”的观念裹挟得太久。

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别看这个人说话没个正经,但他做事可认真了。”

“有的人就是心直口快,本身没有恶意。”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

这些认知可能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够了解一个人,只能从语言沟通中对其做出判断,不能好好说话的人,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好好说话的人,自然会让人产生好感,从言谈举止中为气质加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好好说话,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提到教养,很多人会联想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可能仅仅看不惯什么东西,就会直接用“脏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若是有人不认同他的建议或行为,立马跳脚,“问候对方的家人”。

这样的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因此很难心平气和地沟通,更不会好好说话。

当然,总会有人辩解:

“他们天生单纯直率,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

但是那些能够掌控情绪,在被别人言语冒犯的情况下,依旧能理性处理问题的人,也并非天生如此。

这就需要长期的培养,通常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

那些家长学历比较高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非常重视,大多会教育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哭闹,更不能不管不顾,口出狂言。

反之,有一些家庭虽然经济条件很好,但是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外可能会仗着家里有钱的优势,狂妄自大,口不择言,甚至引发祸端。

但这一切还只是表面,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家里祖辈人关于人情世故的智慧。

在任何时候学会控制情绪,好好说话,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