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道名为“沙葱牛肉”的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出现在“一带一路”国宴的菜单上,成为众多美食爱好者热议的话题。而其中最引人好奇的问题之一就是,“沙葱”到底是哪根葱?

沙葱,其状仿若青韭,兼具香辣适宜、尾韵清甜之特质,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广泛存在,长期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野菜。如今已经实现了人工引种栽培,而民勤县便是沙葱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民勤县把沙葱产业作为节水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历经人工驯化、示范推广、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四个阶段,探索形成温室栽培、露地栽培、拱棚栽培三大模式,实现了周年供应与四季生产。

一根“绿色”的葱。沙葱具有抗寒、抗旱、抗病和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等特性,人工种植几乎不需要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蔬菜。近年来,沙葱种植户严守质量安全关口,积极推行绿肥还田、施用农家肥等绿色生产方式,保证了产品品质。2014年,“民勤沙葱”通过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

一根“营养”的葱。沙葱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菜中灵芝”。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化验分析,民勤沙葱含有17 种氨基酸,所含蛋白质属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EAA/TAA)为40.45%,达到了FAO 和WH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此外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和必需微量元素,含铁量是富铁蔬菜芹菜的7.7倍,含锌量是富锌蔬菜菠菜的5倍。

一根“生态”的葱。沙葱喜旱怕涝,向水而生,价格低迷时不浇不采,市场行情好转时即浇即采,真正做到了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据测算,民勤沙葱亩均用水量240方,不足大田玉米的一半,单方水效益达50元,是大田作物的20多倍。在西北干旱区,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和农民增收底线,发展沙葱产业意义重大。

一根“文化”的葱。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从1950年春天开始,民勤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70多年来,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压沙造林行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华丽蜕变。民勤沙葱产业园依托明长城文化元素,沙葱与民勤人民和谐共生,逆境时韬光养晦,顺境时厚积薄发,与民勤人“勤朴坚韧”的特质高度契合。

一根“富民”的葱。沙葱属多年生作物,一次播种可连续采收10年,生产成本较低。温室沙葱每年采收5—6茬,棚均产量达5000公斤以上,棚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露地沙葱每年采收4茬,亩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十万元棚”和“万元田”。近年来,主产区有近90%的常住户从事沙葱种植,沙葱产业成为民勤人致富增收的黄金产业。

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沙葱在民勤县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大坝镇为核心,辐射带动苏武、大滩、重兴、收成等14个镇,发展至今,沙葱总面积达10万亩,其中:野生沙葱8.5万亩,人工栽培1.5万亩。人工栽培的大田沙葱9000亩,设施沙葱1500座、6000亩。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沙葱不仅成为了民勤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也成了远销国内外的“明星”特产。

通讯员 马爱彬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