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成立。40年来,上海海事法院始终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肩负维护海事司法公平正义、保障航运经济健康发展的使命,培养了一批批兼具国际视野和过硬本领的海事司法人才。他们就像风帆之下的海浪,与海事司法巨轮同频共振。

近日,记者采访了上海海事法院海事审判庭审判长单丹、司法警察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王新峰,倾听他们与上海海事法院共同成长的故事。

记者: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法学生成长为海事审判的骨干力量,单法官能否与大家共同分享,是什么激励着您不断向前?有哪些从前辈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新一代海法人接续传承的?

单丹:“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海事法院对我的磨砺就是每一个海法青年的成长缩影。2010年,我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受邀南下去大学同学家玩的途中,参加了上海公务员考试,竟幸运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正式进入上海海事法院工作后,作为唯一一名新进应届生,院里专门为我制定了个性化“轮岗”计划——所有派出法庭全部轮一遍。派出法庭人少事多,立、审、执都得自己干,当时身为书记员的我就像个“杂工”,来什么活干什么事。从洋口港,到芦潮港,再到洋山深水港,我跟着派出法庭的法官在渔船上调解,开过庭审过案,也去海上锚地扣过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单丹在工作中

有的船离岸上几十海里,有时还要爬几十米高的绳梯才能上船,我也因此练就了各式爬船招数。随后,我又先后到立案庭、研究室工作。说实在的,在琐碎的工作中,刚开始确实有些大材小用的“落差感”,甚至质疑过:“我学了6年法律,一腔热血来当法官的,为什么做的是这些工作?”但法官前辈的一句话很快点醒了我:“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是啊,不管是在派出法庭“磨性子”,还是在立案庭化解信访矛盾,再到研究室挑战综合文稿撰写……功不唐捐,正是在轮岗历练中,我迅速熟悉了法院工作,清晰了解了法院架构,也很快融入了海事法院这个大集体。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么跟当事人打交道,学会了工作中的细致与谨慎,也明白了法院无小事。时至今日,当年在乡间渔船为其提供调解服务的船老大、普法宣讲会上的小微企业负责人,遇到法律问题仍会联系我,希望由上海海事法院帮助他们调处纠纷,当时一点一滴的付出都有回响。

记者:王队长,您与海事法院同样诞生于1984年,可以说是与海事法院共同成长起来的,是什么让您选择成为一名司法警察?您又是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履职担当,取得这么多优异的成绩和荣誉的呢?

王新峰:我曾是一名军人,在成为上海海事法院的司法警察之前,我在部队度过了14年军旅生涯。从军校到一线部队,从特务连到勤务连,从军务科到修理营,我轮换过许多岗位,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磨砺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忠诚坚毅、吃苦耐劳的品质。2015年,我从部队转业,骨子里的那股血性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让我选择了法院,成为上海海事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王新峰在工作中

进入法院后,我将部队中磨炼出的品质带到了工作中,并常常思考,怎样做一名“有血性”的司法警察,坚决捍卫法律尊严,守护公平正义。于是,我把自己像“钉子”一样钉在“战位”上,在担任警队内勤、为审判执行做好警务保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正是这种“钉子精神”,助力我完成了《司法警察实战技能》课程教材、教纲、教案以及调研课题的撰写工作,我撰写的文章《司法警察警务实战教官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路径研究》在首届“天平卫士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理论与实践征文研讨活动中获奖,对我也是一种鼓舞。在2016年,我被上海高院选送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首届全国“司法警察技能大比武”,两个半月的封闭式强化训练,使我不惧挑战、敢于应战、勇当排头兵,在后来上海法院组织的司法警察各类竞赛中,我取得了多个荣誉奖项,在2021年,我被评为“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

记者:单法官,在您看来,海事法官同其他法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单丹:海事审判的专业性对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底,我回到了院本部,进入海事审判庭,开始审理上海港所有船舶碰撞事故引发的纠纷案件。海事审判,尤其是船舶碰撞事故纠纷案的审理,专业性非常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全新的挑战。庭里的资深法官常说:“海事法官要懂船,才能审好案子。”在一次次案件的摸索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好的海事审判法官,必须是“半个船长”。于是,我从头学习船舶技术规范、航行避碰规则,抓住机会向船长请教专业知识、向海事局了解事故调查方法。上海海事法院为每个青年法官都提供了跟船实习培训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考取了船员证书,实地学习货物配载、沉船打捞、船舶操纵技术,补足专业领域的空白。我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针对船舶碰撞案件利益相关方多、审理周期长、极具专业性的特点,我组织编写了船舶碰撞纠纷类案要件指南和典型案例,总结形成成熟规则和审理方法。

记者:王队长,您觉得海事法院的法警同其他法院有什么不同?

王新峰:就像单法官说的,一个好的海事审判法官必须是“半个船长”,那么一个好的海事司法警察也得是“半个水手”。海事司法警察时常要与海和船打交道,爬舷梯、走“跳板”,登上在风浪中摇摆的船舶,保障执行工作顺利进行。在2019年3月,我被分配到洋口港派出法庭负责驻庭法警工作。那一年里,在做好法庭安保、消防、车辆维护工作的同时,我随着法官们办案执行,穿梭在江海平原,行程2万余公里,在“执行扣船爬绳梯、巡回审判下渔村、普法宣传到船头”的基层实践中,我那执法为民的初衷由理想变为现实。还记得一次在执行扣船任务时,船长和船员因担心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我一边保持警惕戒备,时刻准备应对情绪过激可能导致的突发状况,一边配合法官做好说服工作,成功在当日扣押船舶。后来,我回到了院本部工作,肩负着司法警察的责任和担当,时刻准备着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记者:单法官长期奋战在海事审判前沿阵地,审理了大量船舶碰撞、油污损害、共同海损等重大疑难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有没有哪件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合议庭的审判长,您又是如何带领审判团队攻坚克难的呢?

单丹:海事案件与船舶、海洋关系密切,而保障航行安全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自2019年底,我开始担任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合议庭审判长,带领团队集中审理涉航行安全和重大海难事故案件,为上海港航行安全保驾护航。在这些案件中,船舶发生碰撞后,因船在水上随着水流漂动,或者船舶沉没,都使得现场难以还原,给我们办案带来较大挑战。在2020年12月13日夜间23时30分,一艘集装箱船随动操舵系统故障后,在长江口深水航道灯浮附近,与另一集装箱船碰撞,导致这艘集装箱船左舷船体破损翻扣,650个集装箱落水,5人死亡、3人失踪。这个案件的第一次开庭审理就持续了足足7个小时,船舶是否采取有效避让?碰撞责任比例如何划分?这些都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好在上海海事法院拥有自主研发的航运链全要素智能分析系统。在它的帮助下,通过卫星定位、数据可视化,我们得以再现事故发生时的航道情况、模拟碰撞船舶航行轨迹,并最终查明案件事实、明晰责任义务。案件判决后,涉诉各方均服判息诉。此外,针对案件暴露出船东在船舶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我还向该案的外籍当事人发出全国海事法院系统首份中英双语航行安全司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我国水上交通安全规范。

与此同时,涉海难事故、涉环境保护案件的处理需与多方协调,我和团队紧扣航运业界司法需求,积极参与机制创新,通过“船舶扣押预担保机制”,破解船舶扣押难题;探索“船舶油污损害预赔付机制”,打通污染纠纷化解难点,在全国海事审判领域推广,为航运界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帮助;与海事局达成海难事故协同处理的工作机制,助力案件事实研判……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纠纷化解,为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海事司法服务,这也是我和团队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记者:王队长也是“王新峰一体化训练工作室”的带头人,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工作室?以及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进行训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王新峰一体化工作室

王新峰:这个工作室是2023年7月揭牌成立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成立了十个“上海法院司法警务人才工作室”,我们就是其中之一,目的是锻造出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现代化司法警察精兵。工作室不仅担负着挖掘、培养警务人才的重要任务,还将围绕司法警务难点、热点问题组织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协助开展司法警务专项工作,从而构建“头雁”示范引领、“群雁”智力赋能、“众雁”跟进齐飞的“雁阵”格局。很荣幸能成为工作室的带头人,我们的成员来自全市13家法院,设置了体能、技能、战术、心理、信息等五个小组。平时我们会结合司法警察职业需要和上海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情况,跨领域学习借鉴技战术和训练方法,构建一体化训练模块、打造一体化训练平台、培养教练员和业务骨干,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安全形势对司法警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 通讯员 李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