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实习生曹奕琳 北京报道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这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一份发展路线蓝图。

但在当时,对于2030年到2060年,即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路径如何描绘还没有提出。

能源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能源革命需要重塑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逐步转向新型能源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壳牌第四期联合研究成果《面向未来 助力增长——构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下称“报告”)近日对外发布。据悉,报告对中国能源发展的未来蓝图进行了综合研判,提出了面向2060年的新型能源体系的愿景和政策建议。

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曲雪梅谈道,此次合作融合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能源体系和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刻理解,而壳牌贡献了在能源市场、监管机制和能源需求驱动因素方面的国际经验和知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王金照指出,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需要“站在明天看今天”。

报告指出,中国的新能源时代正在到来。2023年底,中国的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10.5亿千瓦,占全球新能源总装机量的四成。新能源还在加快发展,终端能源利用将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转换成电力为主,到2060年,电气化率将由2023年的26%左右提高到60%左右。

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电力供需预计达17.8万亿千瓦时,总装机预计达85亿千瓦时。风电光伏在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两方面均将成为绝对主力,预计到2060年将分别达到32亿千瓦和35亿千瓦,是2020年的11.3倍和13.8倍。其中风电以集中风电为主,光伏集中和分布并重,水电、抽水蓄能电站、核电以及生物质发电等零碳能源都将充分挖潜。

但同时,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会带来新的挑战,为应对不可控电源间歇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对电力系统稳定带来的挑战,构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需要重视安全的底线。

报告指出,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可控电源始终是安全的“压舱石”。在用足抽水蓄能、电网互济、需求响应、电动汽车以及电化学储能等调节资源的基础上,中长期直至2060年依然需保留并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的火电,主要用以提供电力和调节能力。解决由新能源资源分布与负荷中心不均衡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需持续强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大电网+中小型区域电网+智能配电网及微网”的柔性互联架构。

除了确保能源安全外,实现高质量转型必须更加重视创新,特别是能源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商业化。例如,2030年以前,我国主要侧重零碳电力系统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而2035年后,氢能以及新一代生物燃料的技术预计也有望达到比较成熟商业化的水平。

此外,报告还提到,大规模开发风电光伏对土地的需求大幅攀升,需协调好新能源开发与国土空间规划。以集中式光伏发电为例,若建成35亿千瓦光伏装机,大约需要8.75万平方公里。受西部地区生态红线影响和东部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制约,用地问题逐步成为制约风电光伏发展的因素之一,须提早协调好新能源开发和国土空间规划利用之间的关系。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新能源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能源的发展将在拉动经济创造就业、协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释放巨大潜能。但也需要注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涉及26种矿产资源的支撑,其中有15种对外依存度超过50%,需要高度关注资源风险。

报告也强调,经济发展和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适度超前开展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预计2020年到2060年四十年间的累计投资需求总额将超过80万亿元,其中投资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电力及支撑灵活性投资、非电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CCUS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