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陶涛

又到了“炫”小龙虾的季节。

在安徽省无为市福渡镇黄金坝村的稻虾养殖基地,颜色鲜亮、肉质饱满的小龙虾一出笼,便被销售一空。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舞着大钳子,跃出水面,不仅带来舌尖上的美味,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汪池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安徽省无为市福渡镇黄金坝村的稻虾养殖基地。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连日来,趁着天气晴好,无为市稻虾园家庭农场迎来满塘“红”。每天天还没亮,周勇就带着弟兄们身穿“下水皮裤”,熟练地行走在水田里,捕捞新鲜的小龙虾。

“4月25日第一茬成品虾上市,和往年相比,足足早了20来天。”周勇告诉记者,销售期提前,这要得益于前期对水田的有效管护,还没入冬就把水放足、草栽好。

从最初的一天捕捞300斤,到现在一天能出1000多斤,随着夏季的到来,周勇家庭农场的出虾量也在逐日见涨,预计月底迎来销售旺季,届时一天的捕捞量能达到2000多斤。

身为无为市稻虾园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今年35岁的周勇,其实并非养虾出身。在此之前,他当了10多年的“北漂”,一直从事装修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周勇已经成了龙虾养殖大户。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2016年,回到无为老家的他,继续干起了老本行。当看到周边不少朋友天天围着水田转,周勇便萌生了养殖小龙虾的念头。

就这样,打小就对农业感兴趣的周勇,在朋友的影响下,转行开始和小龙虾打交道。

起初是帮人家打理,边干边学,而后就“自立门户”流转水田。从最初的100亩,到现在的180亩,如今,周勇已经成了黄金坝村的养殖大户。

“跨界做水产,也不是一帆风顺。”周勇坦言,头一年因为缺乏技术,产量上不来,品质也一般,好在保了个本,虽然没挣到钱,但赚到了经验。

这些年,天天在水田里摸爬滚打、风吹日晒,周勇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养殖心得。他说,“要想小龙虾品质好,水源是关键,水草是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养小龙虾就跟养娃一样,除了尽力还要尽心,这样才能带来收获和惊喜。”周勇形象地比喻道,有多少草就养多少虾,小龙虾的习性是昼伏夜出,水草就是最好的掩体,不但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对小龙虾起到保护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勇正在捕捞龙虾。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我们无为最大的优势是环境美、水质好,圩区水养出来的小龙虾,不仅个头大,口感也更佳。”周勇说,“现在每天捕捞的小龙虾,因为质量好,根本不愁销,收购商早就在地头候着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技术的成熟,周勇家庭农场养殖小龙虾,也注入了不少科技元素。

这不,有别于以往人工投喂饲料的传统模式,现在都用起了无人机。“20亩大小的水田,无人机投喂10分钟就能搞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周勇说,省时省力,关键是省了不少人工成本。

虽然今年市场价格不及往年,但产量可观,一亩田能出300斤大虾。周勇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刨去流转费、人工费以及动保产品的费用,一亩水田光是小龙虾的纯利润就有2000多元。

“加上再种一季水稻,种养循环,一年四季都没有闲田。”周勇如是说,小龙虾,有赚头,也有养头,总的算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