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入研究、科学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对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讲道:"人中间有三岁小孩子,三岁小孩子有许多道理都是对的,但是不能使他们管天下国家的大事,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天下国家的道理。"探寻中国共产党把握天下国家道理、不断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之道,构成了著名政治学学者林尚立教授近年来政治学思考的共同基点,这些思想结晶汇聚成新著《天下国家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新书以"天下国家"为核心范畴和基础理论,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把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成功带入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天地,使自己的创造实践变成一种有根、有源、符合人类发展前进方向和时代要求的新型文明。

今年4月,这本著作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作者在序言中说:"本书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这本大书起到入门引导作用。"其实,这本著作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学理性、创新性,为我们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提供了学术支撑。日前,林尚立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尚立 法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国内政府间关系》《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合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秉持天下为公,是把握天下国家道理的价值前提;立足天下国家,是践行天下为公的现实基础】

文汇报:您在新书《天下国家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的序言中强调,遵循天下国家道理,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为保障国泰民安而奔走,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理解"天下国家道理就是人间正道"?

林尚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秉持天下为公,是把握天下国家道理的价值前提;立足天下国家,是践行天下为公的现实基础。人立天地之间,人与天地交互作用、人与人交往活动所开辟的天地,即是天下。在中华文化中,天下是人的世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公的世界;人为其主体,民为其基础,家为其单位,国为其架构,正如孟子所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天下国家是天地人、国家民共生共存的共同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体。所谓天下国家道理,就是为人世间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共生共存共同体的人间正道,就是为天下百姓打造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国泰民安统一体的天下大道。

简单来说,天下国家道理,就是利于人民的利益,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天下为公的情怀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最基本问题,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难题,从而实现我们奋斗的目标。1935年底毛泽东刚率领党和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其中所遵循的道理正是天下国家的道理。四年后,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三大法宝遵循的就是天下国家道理。

天下国家道理实际上是基于对科学理论的把握,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基于对整个发展的时与势的科学判断而形成的。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相结合,从而把握住在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有效路径、科学方法和合理战略。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立于很高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基于人类的发展、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进步。有了最高的价值、科学的理论、实事求是的态度,然后形成合理的战略,凝聚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开拓一条新路,打出一番天地,创造一番伟业,这就是天下国家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纵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这种历史自信离不开党对天下发展之道和治国安邦之理所具有的深刻历史洞察力、高超战略判断力和强大政治执行力,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党对天下国家道理的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和有效运用。

【自信的底气,改革的勇气,发展的志气,这三者融聚,构成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文汇报:在书中,您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改天换地大气象点燃中华民族精神世界",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通过唤醒民众以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也体现在通过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的精气神始终保持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安身立命的精神和气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时,您为什么特别强调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林尚立:我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说中国社会"一盘散沙"。但40多年之后,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什么?美国之败,败在"钢多气少",而中国之胜,胜在"钢少气多"。所以毛泽东的一句话很重要:"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盘散沙的民族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变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民族,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和国家陷入严重精神危机之时,用科学理论成功唤醒中国人民,重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并以持续不断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来充实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内在力量。伴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觉醒、觉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发展历程,在不断激活五千多年文明塑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同时,又不断从党和人民奋斗所铸就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获得新的更强大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不断壮大,既是中国崛起的具体彰显,也是中国崛起的内在支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什么我们能够不断创造历史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将整个中国人民的活力和创造力释放了出来,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融为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没有把自己的任何东西神圣化、教条化,而是立足于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同时又能直面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主动变革和完善。有自信的底气,有改革的勇气,还有发展的志气,这三者融聚在一起,构成了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陈龙 摄

【基于自为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际上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特性、内容和形式】

文汇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您在书中指出,以这四大理论特性比照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以发现其中有三大理论特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是高度契合的,即"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三大"内在契合性"?

林尚立:首先来看"人民性"。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人"和"民"是两个概念,"人"相对于天地而言,"民"相对于国家而言。在天地之间,老子认为,人高于物,与天地相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国家之中,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强调"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无论是"人"还是"民",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都被高度肯定,不仅决定国家社稷,也决定天地万物。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泰"和"民安"是一体的,国家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为民造福、安身立命的问题上来。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点是从人民开始,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契合性。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也是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整个历史的目的是让人们真正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第二是"实践性"。中国人的一生是立足于实践而展开的,将一生的奋斗立足于与天地互动的世间,立足于自我完善的人生实践,立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相契合。第三是"开放性",它与"实践性"密切相连。开放性体现了文化的自主性,中国文化是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也是淬炼文化自主性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则在于其科学性,能够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太多的文化障碍和意识形态隔阂,而且在许多方面能够相互对应,甚至直接相通,例如实事求是、天下大同、以人为本等等。今天,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文化自信,有能力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反思和把握中华文明同马克思主义内在契合性的时候,这种契合性也就逐渐从原先的自在契合性上升为自为契合性。基于自为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仅仅有理论创新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它同时也具有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在实际上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特性、内容和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共同构建了现代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思维体系】

文汇报:在书中,您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相并列,并认为"这两大思想体系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思想和理想之环,使中国人的现代思想和精神联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为什么这样说?

林尚立: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先后形成两大思想体系:一是把握中国原生态社会生存、生产、生活而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二是把握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讲,这两套思想体系都是内生于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天下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对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人类的认识和把握。前者是思想对过去的把握,憧憬的是最自然的理想生活;后者是思想对现在和未来的把握,憧憬的是最自由的理想生活。虽然取向不同,但基于对人的共同关怀,这两大思想体系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思想和理想之环,打通了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持续繁荣发展的血脉。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种"联通"?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走向了现代,与整个人类文明成就相联通,同时又把中国人所秉持的精神气质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科学理论融为整体,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战略性。我始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铸就了中国人的现代思维体系,两者的结合共同构建了现代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思维体系。

而在这两者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是一个宏大、开放且需要自主创造和实践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是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改造中国,而是用中国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探索中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实践和理论,并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根本解决了近代以来长期困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危机和认同冲突,消解了因为大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社会大幅度转型而带来的思想和精神的内在张力,有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创造、接续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成就、积极因应时代发展和世界变化而进行思想和文化创造的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汇报:"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民主密码"。如何把握"中国式民主"之于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尚立:无论是中国发展出来的人民民主还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都是基于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的核心是什么?它指的是人民能不能掌握国家权力,成为劳动和生产的主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这与自由主义民主在本质上截然不同。自由主义民主基于个人自由,强调限制国家权力,将国家与社会相分离。而我们的民主是基于实现人民的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力为人民所用,国家必须服务人民。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今天,其主体就是包括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人民为本体、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发展,相较于以个体为本体、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西方社会难以比拟的四大优势:一是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力量,包括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包括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能够确保国家始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不被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所掌握;三是能够确保国家始终为广大人民服务、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四是能够确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体,奠定了国家一体化和稳定性的坚实社会基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并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中国成功发展向世界证明:相较以个体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能力更强、速度更快、效益更广、后劲更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塑造一个新的文明力量,发展状态、发展形态和发展心态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文汇报:今年7月将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必将是我国改革开放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就此而言,塑造一个新的文明力量,是否也意味着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林尚立:社会主义的使命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决定了始终保持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属性。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改革开放不是一时之策,它已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态,是全体人民的基本信念和共同认同,是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通过自我改革形成国家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通过自我改革使得发展所产生的力量始终有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政策,从而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始终保持动态的平衡。改革在根本上是要保持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不断释放。这两个力的不断释放,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平稳前进的保障。因此,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迎来一次重大的发展;倒过来讲,为了实现重大的发展目标,都要进行一次深度的改革,这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机制。

中国发展的下一步,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塑造一个新的文明力量。为此,我们应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抓住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发展状态,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始终把国家的精气神调整和保持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其中包括自强不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使命担当、天下为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使命和以促进人类进步为责任,塑造发展大格局、大境界,才能达到并保持这种发展状态。

第二,发展形态,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形成时间、空间和资源高度集约化利用的发展形态,即创造综合、集约、可持续、可联通、可共享的新型发展形态。这就需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上,综合开发和有效配置价值、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各方面资源,创造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国家治理,形成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新型发展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发展心态,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塑造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大国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健康心态。其中既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也包括中国人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创业之道、合作之道。中国人民展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伟大民族,一个历史上有贡献、现实中有担当的伟大民族。

上述三点,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中国唯有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强大,才能成为不断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伟大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杨逸淇 陈瑜

文:本报记者 杨逸淇 陈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