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年间,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谦因有事需要进京奏事。

可是身边的同僚劝说他,上京以后一定要找大宦官王振,只有讨好了他,事情才能办好。

于谦举起双手后挥了挥衣袖,然后笑嘻嘻地说道:“带有清风!”

此举非常有力地嘲弄了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丑态。

从此“两袖清风”的成语也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世人称赞清官时常用的成语。

不过还有句古话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是一些表面看上去清廉如水的清官,其实背地里也是大肆搜刮,这种人最可恨。

今天的故事和明朝清官王士琦有关,因为他的墓被打开时,发现了大量珍宝,难道他是一个假清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文物参考资料》第12期,刊登了一篇关于明朝军事家王士琦墓的文章。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浙江省临海市农业社的一位社员在修建猪圈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古墓。

于是村民跟着一起挖掘,结果发现了大量珍宝以及墓志铭,这才知道古墓是明代王士琦的。

村干部马上联系文物部门,并且将所有挖掘出来的文物都上交给了文物部门。

经过清算,共有珍宝107件,其中22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总价值超过了10亿。

不过按照历史的记载,300多年前的王士琦,是一位清廉如水,两袖清风的好官,就连去世的时候,都因为太穷只能裹着草席下葬。

可是他的墓室内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珍宝?难道他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清官?如果不是,这些珍宝是从何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浙江临海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王宗沐是进士出身,而且一生著作颇多,比如《宋元资治通鉴》、《海云志》等都是其父亲所编著。

受到父亲熏陶,王士琦早年也是苦读诗书,最终也和父亲一样考中进士,任命为兵部郎中。

传奇人物一般都是文武全才。

别看王士琦早年是个文质彬彬的文人,可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时候,因为倭寇横行,加上日本名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为此时任山东参政衔监军的王士琦受命后领军出战。

最终在他的指挥之下,将多处倭寇击退。

当时日本方面有战国三英杰之一的丰臣秀吉,尽管他的军事才能十分出众,但也无法战胜王士琦,最终病死异乡。

随着丰臣秀吉的去世,万历二十六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经过此役,王士琦成为了抗倭名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是被广泛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王士琦在战场上威猛非常,可他平时却温文尔雅,和蔼敦厚,尤其是对待百姓,那是有求必应,有事必管。

尽管他一生辗转多地任职,但不论在哪里,都是被百姓称道的清官,好官。

按照历史的记载,王士琦为官尽心尽力,经常因为公务而通宵达旦进行处理,因此他才会积劳成疾,在万历四十年在大同巡抚任上去世。

可惜的是,王士琦因为太过于清贫,以至于家人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最后只能裹着草席将其下葬。

临海家乡的百姓听说之后非常难过,于是发动起来为其制作了十把万民伞,而王士琦的旧居也因此得名,十伞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古代百姓制作的比如万民书、万民伞之类的物品,都是要交给皇帝的。

当皇帝明神宗得知王士琦的情况之后大为感动,因此派出工匠在其家乡修建了墓,并且赏赐了许多珍宝给予陪葬。

这个经过被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之中。

书中提及,王士琦去世前刻意叮嘱,当他去世之后要一切从简,不要麻烦百姓,也不要麻烦族里的父老。

前面说过,王士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在临海当地也算四大望族之一。

所以只要王士琦开口,别说一个小小棺材,就算是一场盛大的葬礼都不在话下。

可是他身为朝廷命官,深知为官的本分,哪里能带头铺张浪费。

明神宗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精神,才决定为其重修古墓,并且赏赐了107件珍宝。

不得不说,人生在世,只要身正,自然会得到世人的认可,且不说名垂青史之类的大话,起码对得起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神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