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我国相声界,就不得不提到“相声泰斗”侯宝林

他的一生都在秉承着为群众服务的原则,留下了《北京话》、《关公战秦琼》等多个佳作,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但鲜为人知的是,真正引领侯宝林在相声界崭露头角的人其实是毛主席。

那么,侯宝林和毛主席是如何认识的,这当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时演出 主席观看

毛主席一向最爱听相声,这一天,他让工作人员去曲艺团请人来表演,很快,北京市文委便将消息传到了曲艺团,侯宝林和郭启儒也在演出人员名单之内。

接到这个临时通知,正在排练的侯宝林和郭启儒都感到很惊讶。他们只知道要参加演出,可来通知的人却并没说是去哪儿演、给谁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宝林

在一阵云里雾里的迷茫中,侯宝林跟着曲艺团的同事们坐上了汽车。数分钟后,他们在东郊民巷的一处宅院前停下,这便是目的地了。

看着眼前气派的大宅院,侯宝林心想其中必定住着的是大人物,心情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工作人员带着曲艺团的众人先到了后台,刚走进门,侯宝林就被第一个看见的面孔吓了一跳,居然是彭真同志!只见彭真正低着头看着手里的主持稿,显然,他是这次演出的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真

彭真为什么会在这里?侯宝林心里不由得暗自纳罕,目光向四周扫视着,很快又在厚厚的幕布前停下。透过幕布中间的缝隙,他敏锐的注意到坐在前排的客人有些“不一般”,原来是毛主席、朱德等党中央领导人。

侯宝林虽然在当时已经是北京响当当的相声界翘楚,经历了无数场演出,可像这样阵仗大的,他平生还真是第一次遇到。既然是领导们要来看,那他就得好好准备节目,决不能让领导们扫兴而归!于是侯宝林和郭启儒认真一合计,决定表演相声《婚姻与迷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出进行的十分顺利,侯宝林和郭启儒配合默契,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批判了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以及封建社会婚俗的糟粕。这期间,侯宝林对各个角色惟妙惟肖的演绎,时常把台下的毛主席和各位领导逗得哈哈大笑。演出结束后后,伟人指着台上的侯宝林说:

“侯宝林真是个语言学家,我老早就想听他的相声了。今日一听,果然名不虚传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会作出这种反应,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惊奇。要知道, 伟人为了不打扰其他人看演出,在观看时很少会流露情绪。也因此,即便碰上有趣的情节,毛主席也很少会笑,但唯独这次是个例外。而毛主席的反应也让侯宝林很激动,在日记里,他这样深情的记叙道:

“那一夜,我激动的几乎没有入睡。我想起了早年的流浪生活,天桥学艺,可是今天我却站在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面前,我逐渐明白了:解放以后,我们艺人的政治地位改变了。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我们翻身当家做了主任。我的卖艺生涯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半生坎坷 终露头角

成功的人背后总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侯宝林也是如此。1917年11月29日,他出生在飘着凛冽冬雪的天津,4岁时便被养母家的二哥张金斌哄骗,从天津被送到了北京地安门外的侯家做养子。

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不好,虽然他的养父侯连达是在载涛府的厨师,可平日里也挣不到太多薪水。养母是个规规矩矩的平凡妇女,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只能靠侯连达一人支撑。后来到了侯宝林12岁时,养父母为了减轻压力,便和戏曲师傅签了契约,将他送到了戏园学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我师傅坚信‘不打不成器’,无论你做得好还是不好,聪明还是不聪明,到头来都免不了打!在师傅和养父母家,我都没有饭吃,所以就是逃,逃到哪儿也都是一个样。”

在侯宝林的印象里,他的戏曲师傅教课十分严苛,稍微不按着他的标准来,下一秒就会被打得鼻青脸肿。有一些人实在受不了,便想着逃离这里。可正如侯宝林所言,这里的人都被契约压制着,一旦逃跑就会挨一顿打骂。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侯宝林亲身经历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在侯宝林正式学戏曲的第二年,有一天,被师兄和师傅轮番辱骂后,不堪折磨的他逃掉了训练,一路偷跑回家。结果养父侯连达发现后,二话不说就将他原封送回戏园。没办法,侯宝林只能继续默默受着这不见天日的日子,直到那次临时兴起的尝试。

那一天,听完了高德明、朱阔泉等人的相声场后,侯宝林独自在戏台前试着单独练相声。不成想,他的这一举动竟引来了相声大师常宝臣的注意。常宝臣认真地听完侯宝林的相声后,认为此人是可塑之才,遂而决定将侯宝林收为自己的门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侯宝林放弃了戏曲,离开了戏班,正式转入相声班。虽然没什么底子,但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练下,他很快将自己的相声技艺磨炼得炉火纯青,甚至还和周玉奎、刘醒民等业界大师合作演出,在京津相声界闯出了一片天地。

这时候的侯宝林是幸福的,虽然他的家庭并不完满,但能够为自己热爱的相声发光发热,也算是苦难人生中的一丝慰藉了。可是,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一系列打击也接连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的第二个年头,先是侯宝林的养父侯连达离奇失踪。同年10月,侯宝林和妻子连秀贞生下的孩子也不幸夭折。亲人分离、痛失骨肉,一时间饶是乐观派的侯宝林额陷入了迷茫。而就在这时,毛主席的一篇文章,让他再次燃起了希望。

1942年5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都铆足了劲在战场上展开对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暗中不断制造事端,借助各种渠道瓦解我党抗日斗志。风雨关头,文艺创作成了激励民众抗日斗志的关键,正如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所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如果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这段话深深地激励了正在低谷期的侯宝林,他意识到,相声不应该一直以草根艺术自居,拘泥于过去。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时代的更迭中长盛不衰。相声既要贴合生活,又要保证不与时代脱轨,唯有如此,相声才能摆脱低级趣味,真正成为大众艺术。

兢兢业业 不忘初心

从1942-1949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侯宝林不断完善自己的相声表演,加入了很多新奇元素。他和张寿臣等人联合创作了《俏皮话》等相声。1949年6月,他和郭启儒应邀来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人表演了自己改良过的相声选段《戏剧杂谈》。

《戏剧杂谈》本来是侯宝林表演了很多遍的老段子,但他巧妙地将毛主席的矛盾论加进去后,相声内容顿时就变得丰满许多。台子上,侯宝林和郭启儒一唱一和,配合得十分默契。忽然侯宝林身子一挺,眉毛变成倒八字,抬着一只手一本正经的忽然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矛盾产生,但是,要看是否能将它统一起来,不然它们就只能作为对立方继续发展下去!”

此话一出,坐在下面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约而同地笑出了声,高兴得连连鼓掌叫好。从那以后,毛主席越发离不开侯宝林相声这味“精神食粮”,只要每周一到周三和周六,伟人便会让人去接侯宝林来中南海演小品。看到精彩处,他还会主动起哄:“侯先生,再来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当中,还发生过一件趣事。据说有一次侯宝林表演完小品后,毛主席曾邀请他和自己小酌几杯。侯宝林最爱酒,尤其偏好白兰地和白酒。毛主席知晓侯宝林这个喜好,故而特地准备了一瓶上好的茅台。结果老爷子不仅喝了十七杯,还顺走了剩下半瓶,一路揣回了家。

不过,去中南海表演的次数多了,又一个问题也摆到了侯宝林的面前。他的相声题材是有限的,总会有讲完的时候。如果同样的内容讲太多遍,主席也会心生厌烦。于是,他深入民间,刻苦钻研,创作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优秀相声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不断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侯宝林也积极致力于我国的相声理论研究。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他带头建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并于1956年发表了《相声与语言》、《相声的结构》等文章,将相声真正搬到了台面上,愈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时间转眼来到1975年,这一年,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到不能自主下床活动。看着日夜饱受病痛煎熬的伟人,工作人员们都很着急,希望能找到帮毛主席减轻痛苦的办法。千钧一发之际,侯宝林又出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天,侯宝林接到了他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录制10个大段、2个小段的相声作品,再统一放进录音带中。这么以来,毛主席即使不便下床,也能躺着收听侯宝林的相声。而接到任务的侯宝林也不敢懈怠,加班加点的在录音师录制好了所有相声。

时值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毛主席时日无多,侯宝林也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尽管这个时候的毛主席身体很差,但只要稍有精神,他总会坐起来,全神贯注地收听侯宝林为他录制的相声。每每听完,伟人总会微笑着向身边人感叹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声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是一定要保留的!”

事实正是如此,上世界50-60年代,正是在毛主席“双百方针”的号召下,我国相声界才能涌现出《买猴》、《开会谜》等优秀作品。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更是大力支持相声艺术家大胆创作,由此催生了很多歌颂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的佳作,真正做到了相声大众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9月9日,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因病离世。1993年2月4日,76岁的侯宝林也与世长辞,结束了他颇为传奇的一生。大师虽然离去,但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致敬一代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