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34个全国助残日。近年来,检察机关聚焦残疾人权益保护依法充分履职,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认真开展实地调查,用心倾听残疾人声音,“四大检察”一体履职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使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天津市东丽区检察院联合区残联、卫健委等单位共同开展“全国助残日”宣传咨询活动,并邀请部分残障人士作为无障碍体验员,对地铁站无障碍设施设置和服务情况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沉浸式体检”,排查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线索。

安徽芜湖

大数据模型精准发现残疾救助对象

残疾人群体在维权中往往会面临更大困难,获得司法救助与综合援助的需求也更加迫切。2023年以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检察院通过开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获取残疾人员数据1.1万余条,精准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8名,均及时发放了司法救助金。目前,该模型已在芜湖市检察机关推广应用,该市繁昌区检察院已通过该模型办理涉残疾人案件6件,救助8人。

湾沚区检察院在办理残疾人司法救助案件时发现,由于残疾人群体行动不便、表达不畅、对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缺乏了解等原因,在获得司法救助以及其他社会救助中处于不利地位。为解决这些难题,2023年初,湾沚区检察院积极与区残联对接,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在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中构建弱势群体救助线索筛查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比对碰撞、要素筛查等,排查被害人为残疾人及依靠其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近亲属为残疾人的司法救助线索。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不仅解决了检察机关残疾人司法救助线索发现难的问题,也让检察官有更多精力将残疾人司法救助向类案救助、多元救助延伸拓展。

2023年6月,湾沚区检察院通过模型筛查出残疾人胡某某司法救助线索,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数据比对,发现胡某某原刑事案件还有27名其他被害人,均符合司法救助条件。该院主动上门实地走访了解困难情况,一次性收集齐全部救助申请材料,第一时间将救助金发放到位。

此外,该院积极引入多方力量,牵头与残联、乡村振兴等九部门共同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打破单一救助模式,建立信息互通、就业援助、心理干预等互动机制,协调开展多元救助帮扶。截至目前,湾沚区检察院已向残联移送困难残疾人救助线索8件,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

宁波海曙

督促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我虽有C5驾照,停车却是个麻烦事。如今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得合理规范了,我们残疾人开车出行更便利了。”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何宁说。

2023年7月,海曙区检察院组织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并邀请宁波“恰如家”养老助残爱心服务中心的“益心为公”志愿者何宁等一起深入到辖区的公园、商场、街区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同时现场听取他们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

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上肢、右下肢或者双下肢残疾人可以申请C5驾照。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1.2m的轮椅通道;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的地面应设置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无障碍标志,并应设置引导标识。通过现场走访,检察官发现辖区部分公共场所停车场存在无障碍停车位应建未建、无障碍停车位被占用、无障碍停车位引导标识不规范等问题,给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2023年9月,海曙区检察院进行立案调查并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何宁作为残疾人代表参与听证。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介绍了走访期间发现的问题,并现场听取了听证员、代表委员、特邀嘉宾等的意见和建议,相关行政部门也表示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整改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结合代表建议和听证评议结果,海曙区检察院决定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已对辖区内公园、广场开展专项整治,累计排查公共停车场258家,整改无障碍停车位、标识等问题50余处,并新增备案公共停车场5家,新增无障碍停车位40个,使无障碍出行更有保障。

(来源:检察日报·检察新闻版 作者:王福兵 蒋杰 陈璐萍 管丽 图片:陶强 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