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北京市石景山区对第二水泥管厂小区启动签约腾退。实际上,在2010年至2024年,小区历经了三次拆迁、一次腾退,552户居民依然有170户居民还未签约。前后持续十几年,一个小区的搬迁为何如此艰难,其中又有哪些隐情?

《向前一步》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入户走访,搭建沟通平台,邀请未签约居民与腾退工作组、多个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能否找到170户居民摇摆疑虑的根源,又能否让腾退工作向前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守14年,心结在哪?

沟通一开始,居民代表就对拆迁一是提出质疑,二管厂小区本就是楼房小区,为何还要让居民搬到距离不远的另一小区?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大产权房变成了安置房,这不是吃了亏?还有一点让居民不解,之前三次都是拆迁,这次出的公告变成“腾退”,拆迁和腾退有什么区别,相关政策有什么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置面积,如何解读?

居民心中怨气不小,更有一位居民拿出相关文件,认为腾退组工作人依法依规开展拆迁工作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这个指责从何而来,腾退组又会怎样回应?有居民提出依据相关规定安置房面积“人均不大于50平方米”,自己一家三口应有近150平方米的安置房,实际上却只能选择80多平的房子。那么,人均面积究竟该如何理解?居民结论和实际执行差距如此巨大,问题出在哪——是政策理解有误还是政策执行不公?对于居民最关心的补偿款,嘉宾解释的政策逻辑是“买房不用给往里搭钱”, 居民如果签约,到底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房标准,能否放宽?

不少居民也提出了这次沟通的核心诉求——选房能不能适当放宽?对于居民的提议,主管部门会如何解答?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居民对沟通产生抗拒?“五加二”“ 白加黑”,是所有腾退组人员的工作常态,到了这一步,他们能否与居民打开心结顺利完成腾退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居才能乐业,本就不是抗衡关系的居民和腾退人员,能不能找到融合之路,实现政策善意最大化?敬请关注本周日21:05北京卫视《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