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8 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德国文化界掀起了对历史传统再发明与再创造的热潮,促进了公共领域的文化发展,营造了大众历史与大众文化的氛围。理性的精神与爱国的精神在德意志文化熏陶下,逐渐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符号与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发明与发现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民”或“民众”成为欧洲知识分子感兴趣的一个主题,近代德意志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作为民族的文化革命,其伟大意义在于对大众文化的发现和对人民的历史的书写

同时,到18 世纪末,德意志知识分子不再局限于自发参与大众文化,而是进入到把大众文化当作某种别具一格并加以重新发现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近代德意志民族的文化革命,可以看到新的内容。首先是将语言、习俗、民谣等作为特定民族气质的表达,其次是对人民的重视

经过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德意志民族演绎出自身的文化逻辑,从艺术文化方面来说,在发现大众文化的运动中,传统的、被遗忘的民俗与文化被重新记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时期对民族语言的“再发明”,实现了德语作为民族语言在沟通历史与记忆方面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法国大革命洗涤欧洲时,德语进一步受到法语和法国文化的冲击,德意志民族文化巨匠以德语写下了无数光辉的著作,他们对德语语言特性的强调与灵活应用,使德语更加彰显了作为民族语言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到 18 世纪末,德语作为民族书面语言已经基本定型。而目, 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德语专用名词也相继出现。“民间童话”(Volksmachen)和“民间英雄传奇”(Volkssaee)用来指民间传说:“民俗学”(Coikstumskunde)还译为“民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成时尚的不仅有民族语言,还有对民族史史料的整理与出版。1819年德意志历中学会建立,由该协会出版的《德意志史料集成》,共126卷,囊括了当时发现的从公元6至15世纪的有关重要史料。德意志历史学会对中世纪德意志史料的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成为当时科学编纂历史文献的楷模

德意志古老文本《尼伯龙根之歌》的出版提升了国家的士气,“在当今世界极具破坏力的风基中,我们需要热爱祖先的语言与作品,似乎在历史和诗歌中,我们才可以找到正在快速消亡的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众历史的发现壮大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并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文化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逐步实现了跨阶层的扩散。文化大众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德意志阅读革命的兴起,作为一种读者和作家的文化,这是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德意志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书籍的显著增加,以及其主题的变化、流通的速度和范围

1700年菜比锡图书展览会上列出了978种图书,其中近一半的主题是关于神学的:到1780年,数量增加到2600多个,与宗教主题相关的书籍数量明显下降。书籍语言的变化更是扣人心弦,阅读革命直接扩大了德语语言的传播。在同一时期,德语的书籍与拉丁语的比例从2:1变为1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阅读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阅读成为一项越来越私人的活动,伴随着私人空间的强调,人们更加注重独自思考。各种各样的祷告会(Vor-trag)和沙龙(Salon)既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同样也扩大了书籍的读者面,阅读文化也得到了正式组织的支持。

在18世纪末,这样的组织其中许多是文学活动的中心。人们来这里借书,阅读报纸,喝一杯葡萄酒,并听取一些新闻出版的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受众群体的扩大,直接刺激了书籍的需求。人们广泛阅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跟上新的出版物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书籍,进而激发德意志图书事业的勃兴,印刷品的首要地位及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日益显现。

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下半叶,图书产业创造了一个飞跃式的“媒体革命”。以德意志市民阶层为主而掀起的这场“读书革命"标志着市民阶层的意识觉醒,推动了德国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市场的最终形成

思维与想象的文化符号

在德意志,哲学源于民族危机。专制主义统治下,市民资产阶级的理想抱负只能在精神和文化领域通过一种曲折的思辨来表达。但也正是这种带有形而上学性质的革命愿望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抽象的思辨哲学,开创了德意志民族的哲学革命

通观西方哲学的思想发展史,西方哲学的概念只有到了德意志近现代哲学家那里,才得到最充分、最完满和最深刻的表达。从康德到黑格尔,德意志哲学精英所创立的哲学体系代表了该民族的精神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希特集成并创新了康德哲学,他将德意志民族命运与哲学融为一体。在费希特看来,自由是个体自由向责任与义务的转变,义务感使“自我”向“非我”合理性统摄过程过渡。自然界及其一切内容是“义务”的原材料,自我必须战胜“义务”这个原材料,并成为“成为独立的自我”

同时,费希特认为个人必须同国家相结合,国家是理性秩序的最高表达。对国家而言,国家的职责是发展经济、政治与教育。他将个人道德升华到国家理性高度,确立了国家的道德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德国人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是统一的。费希特关注德法文化差异,虽然德意志文化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同义词,但它代表了与法国文明相反的东西,即法国人对礼貌和复杂、城市社会、物质主义、商业和肤浅的看法。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