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日报网报道,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向该校毕业生、中国建筑先驱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士学位,表达对她的致敬。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女儿于葵)上台领取了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宾大建筑学院毕业典礼上,于葵女士(林徽因外孙女)作为林氏宗亲代表上台接受建筑学院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来源:中国日报网

林徽因和梁思成1924年秋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他们都想攻读建筑学位。但彼时出于必修课有男性模特写生的美术课和传授施工技术的建造课等不适合女生的考虑,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好在美术系注册。然而,她不但修了所有建筑设计课,学习了设计理论、绘画和建筑史,还担任了建筑设计的助教,学业表现优于多数男同学,在她的成绩单上,许多课得到“卓越”(Distinguished)等级的评分。返回中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工作,为重塑中国的建筑史学、教育和实践做出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在宾大的成绩单。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在宾大的成绩单。来源:中国日报网

1934年,宾大建筑专业才开始招收女生。自此,美术学院(韦茨曼设计学院在20世纪的原名)为之前在宾大学习建筑学的女性补颁建筑学学位,其中包括费城城市建设部第一任女主任乔治亚娜·波普·伊特曼(Georgiana Pope Yeatman)。但是,林徽因的情况一直被忽视,即使她完成了比同时期其他女学生更多的建筑学课程。

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从2022年对林徽因的学位发起了调研和审阅程序,他认为“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2023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将于2024年5月18日举行的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向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位。

这个消息令林徽因家属后人惊讶且万分喜悦。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坦言,尽管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成就斐然,但在国际建筑史上并未获得相应的名誉和认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位补授,让更多海外学生和学者了解林徽因的杰出贡献,提升中国建筑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是诗人和作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景泰蓝等文化遗产的伟大守护者。

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长于书香门第,自小便才华横溢。父亲林长民思想开明,使得她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说一口流利的西语。

16岁时,林徽因跟随父亲旅居英伦,游历欧陆。1924年9月,她与恋人梁思成共同入读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可惜,彼时的宾大建筑系并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只能无奈改入美术系。

“因为绘画课会涉及男模,课程也要求所有学生到工地参与建筑地基规划。”曾孙女梁周洋解释道:“当时他们认为女性无法完成课程,理由是‘建筑系的工作有一定危险性和局限性’。”

1927年,林梁二人双双从宾大毕业。林徽因仅用三年就完成了四年学业,以高分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尽管如此,这缺了一角的梦想依旧成为她下半生的遗憾。梁周洋回忆,她的姑奶奶梁再冰曾谈到,母亲林徽因在宾大求学时,虽然感到愉快且有所成就,但最终未能获得建筑学学位,还是略感遗憾。

学位缺席没能阻拦林徽因的建筑梦,更没能阻拦她回国的脚步。是的,立志成才的林徽因只有一个目标:建设祖国!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举行婚礼。随后,夫妻偕同回国,共同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1930-1931年,两人先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此后的15年里,他们不辞辛苦,走遍中国15个省两百多个县市考察古建筑,完成巨著《中国建筑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赴云冈石窟考察途中。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

有人用这句流行语来形容她: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

这个评价并非夸大其词。她无疑是美丽的,即便是曾交恶的冰心,也在《入世才人粲若花》中坦诚:林徽因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最俏美灵秀的一个。

美丽的容颜之外,她的情怀、才思更是毋庸置疑。沈从文评价她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她博闻强识,曾为首次访华的泰戈尔担当翻译;她才华横溢,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著名诗篇;她还为《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撰写绪论,与爱人梁思成共同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授课……

有趣的灵魂互相吸引,林徽因、梁思成的“神仙爱情”向来让大众津津乐道。梁周洋无奈表示,网络时代将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一种网红文化,“就像用AI修复的历史老照片,已经失真了。社会上有太多关于梁林的传言,或是一些过度宣传他们爱情故事的现象,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

除去梁思成,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也是大众讨论的热点。“林徽因本身拥有有趣的灵魂,她在发散能量的时候,会吸引很多的人。”梁周洋直言,林徽因的追求者众多,并不需要过度强调其中的某一位。她更希望大众关注林徽因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对人类的贡献。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徽因。被解读是历史人物的宿命,以性缘、绯闻、逸事等角度去解读林徽因,亦是每位看官的自由。但真正的林徽因,远比绯闻更值得了解。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京去世,安葬于八宝山公墓。她生前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刻样,成了她的墓碑,上面刻着一行简洁的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不是谁的恋人,不是谁的白月光,只是建筑师林徽因。

跨越一个世纪,林徽因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她的光亮在一百年后依旧未曾消减,而是成为他人的指路明灯。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新人物(作者 刘越)、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