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历史上的人物往往比我们看到的更为复杂。他们的内心世界,外人难以窥见。今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经常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宽容和批判的眼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个时代与一个人。诸葛亮与刘禅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刘禅之于诸葛亮,乃知遇之恩

诸葛亮,字孔明,汉代末年时期蜀汉军国大事的主要决策者与执行者,以睿智著称,被后人尊为“卧龙”、“武圣”。他一生忠心追随刘备,为刘备建立蜀汉王朝付出毕生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刘禅,即后来的蜀汉后主,是刘备的儿子。在刘备还在世时,刘禅就被确立为继承人。但刘备也深知,儿子刘禅资质平平,难以独当大局,所以在病重之际托孤于诸葛亮,希望他能辅助刘禅治理国家。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可见一斑。

对诸葛亮而言,刘备是他的知遇之恩。当年诸葛亮还是隐居简陋茅屋之时,刘备便三顾他的门槛,终获其相助治世。

若无刘备的殷切期盼,诸葛亮这等奇才恐怕也难以施展抱负。因此,诸葛亮对刘备及其子嗣刘禅,都抱有一份深厚的感恩与忠心。他视刘备父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知己,誓要报答知遇之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尽心辅政

公元223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驾崩。按照他的遗愿,次子刘禅继位,时年仅16岁。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忽然被迫肩负起一个岌岌可危的帝国,刘禅自是惶恐不已。他明白自己还年幼稚嫩,难以应对朝堂上许多老谋深算的诸侯,一时间手足无措。

为了安抚君臣和稳定局势,诸葛亮第一时间以“受命于先帝”的名义辞去本身的职务,表示愿意辅佐新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决心扶持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小皇帝,即便舍弃自己的利益。随后,他又以刘备遗命为由,稳住了蜀汉局势,使各路贵族及军阀无从生事。诸葛亮的举动,无疑帮了刘禅一个大忙,让他得以顺利继承帝位。

在此后的数年中,刘禅几乎将所有政事都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勤勉工作,一心一意为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而奔波。他白天朝堂辅政,晚上则捉灯夜读,筹划对策。为了给予年轻的君主时间成长,诸葛亮还多次北伐中原,既巩固了刘禅的统治,也缓解了其他重臣的逼迫。他视刘禅如己子,倾其所有来辅助这位幼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病重之际,刘禅的两个关键问题

公元234年,61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指挥北伐,突然病倒。许久不间断的操劳工作,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他高烧不退,十分虚弱。军中的医官们束手无策,纷纷表示丞相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

此时刘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稚嫩的少年,而是略有作为的帝王。多年朝堂经验使他老成持重,。得知丞相病危的消息,刘禅心中焦急,立刻派心腹李福前去探视。因为他明白,失去诸葛亮这棵大树的庇荫,自己的帝位恐怕也会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福见到奄奄一息的诸葛亮,表面关切问候,实则暗中打量。随后他从袖中抽出刘禅亲笔函文,递到诸葛亮手中。函中刘禅提出两个问题:“主上问您打算如何安置家里老小?”“您去世后,谁能接续您北伐中原的事业?”

这两个看似寻常的问题,却让病重的诸葛亮福至心灵。他立刻明白,刘禅这是在试探自己的家人和接班人,防止死后的势力扩大。一向敏锐的他,这下终于看清,自己多年奉行的君主,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依赖他的少年,而是谋算深沉、老谋深算的帝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诸葛亮的回答,巧妙自保

诸葛亮并不愤怒,反而暗自欣慰,自己多年辅政可以说功德圆满,培养出一个成熟稳重的后主。但刘禅的警惕之心,也提醒着他必须小心应对,以保全家人。

他提笔思索了片刻,才在函文背面画下自己的回复。对第一个问题,诸葛亮便回答道:“我家里还有桑树八百多,需要我的儿子看管。”这话的意思,是他的儿子诸葛瞻还年轻,需要在家中勤劳工作,不会与刘禅争权。他巧妙地将诸葛瞻与政权划清了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问题,诸葛亮则推荐蒋琬有才能可接着北伐中原。蒋琬为人谨慎,不会对自己的皇权造成威胁。刘禅听后大喜,这正是他所盼望的回答。

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刘禅的疑虑,保全了家人,也替北伐善后。临终前,他不禁感慨,自己这么多年竟误解了君王,还好及时认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已经尽力而为,心中倍感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刘禅的城府之深,让诸葛亮刮目相看

刘禅之所以能在位二十四年,政绩斐然,实因为他内在的成熟与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