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朱元璋。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狠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天生的帝王,作为草根出身的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明初的官员来说,朱元璋手中的刀始终悬在他们的头上,稍有不慎便会身首异处,但是对于明初的百姓来说,朱元璋却又被民众称颂,毕竟他深知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

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元璋权力欲极强,这就让他军政大事都要事必躬亲,为了从宰相手中抢到权力,朱元璋还以胡惟庸一案为契机,直接把丞相一职给取消了。

没有了丞相的来分自己的权力,朱元璋心中如释重负,后来干脆心一横,再也不设立丞相了,当真是敢作敢为。

朝廷内部的事情基本搞定了,朱元璋还是不能高枕无忧,因为还有外患,尤其是在北方边境的蒙古等族,一直让他如鲠在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怎么让他们臣服大明王朝呢,这个问题很重要。

对此,朱元璋思考了很久,当一句古语迸射到朱元璋的脑海中时,他顿时有了想法,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朱元璋灭掉元朝后,给蒙古女子专门下了一道命令。

这道命令在长期推行之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让蒙古族再无力反抗。

那么朱元璋看到的古语是什么,他下的命令又是什么?

朱元璋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剑指北方的元大都,元顺帝倒也很识时务,一看势头不对,直接放弃了元大都,带着贵族、嫔妃、大臣等一干人一路北逃,并且建立了北元政权,继续与明朝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元朝已经统治中原就是多年,不少蒙古人早已习惯了中原稳定的生活,所以元顺帝北逃时,并没有将所有的蒙古人都带走。

当然,还有一些蒙古人根本不愿意走,想想也是,当时的中原多么繁华,北方恶劣的条件怎么与之相比。

为了让蒙古官民归附明朝,朱元璋还专门出台了劝谕归降、恩惠怀柔的招抚政策,在优厚待遇的诱惑下,一大批蒙古官民归附了明朝,甚至还有些蒙古士兵,拿起了明朝的武器,来对付曾经的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彻底汉化这些蒙古人,朱元璋还禁止他们说胡语,穿胡服,叫胡名,于是乎,蒙古、色目等族纷纷加入了中原的大家庭,甚至与汉人无异。

正当朱元璋为自己的伟大想法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叫曾秉正的大臣出现了。

曾秉正是明朝极为难得的清官,后来辞官的时候,竟然连回乡的路费都没有,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将自己的女儿给卖掉,但是这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直接将曾秉正处以了宫刑。

至于为何要惩罚曾秉正,这是后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当皇帝之初,对于这个敢于直言的清官还是很看好的,这就导致了曾秉正有了一个误解,认为朱元璋爱听真话,这也就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当朱元璋下令让蒙古等族改名字的时候,曾秉正就对朱元璋上书说:

窃观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主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古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得无隐伏之邪心,怀腹诽之怨咨。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斟量处置。

曾秉正的意思就是说,让蒙古等族改名换姓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改了名字之后,就不好管理,万一这些人有点什么歪心思,就无法分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曾秉正看来,这些人中还有一些当了明朝的官,也有成为了大富大贵的商人,但他们的骨子里,其实还是非我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