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歌以“活法为诗”备受世人关注和模仿,陆游《杨庭秀寄南海集》云:“俗子与人隔尘劫,何啻相逢风牛马。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飞卿数阙峤南曲,不许刘郎夸竹枝。”陆氏自注:“温飞卿《南乡子》九首,其工不减《竹枝词》。”

将温庭筠、刘禹锡辈所拟民歌作比,可见陆氏以为诚斋之诗歌,其比兴修辞手法,与民歌如出一辙,也因其民歌特征而超越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杨万里喜欢在叙事抒情时,多用一些推理和判断来增强诗歌理趣意味。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或许远不止于一般判断推理那么简单,而是运用因明三支作法的逻辑形式,破除俗见、推出正见的过程。

故其诗歌说理,常拗断正常叙事逻辑,转折别叙,看似游戏之论,实为用佛家观念和方法观照体察周遭事物的过程。

“活法为诗”与禅宗逻辑

首先,杨万里诗歌采用因明三支的逻辑推论形式,加强诗歌的说理意味。如《露坐戏嘲星月》云:东生定西归,月岂不识路(宗)。何须倩长庚,夜夜引行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住月不行,星行月不住(因)。无人问阿姊,此事竟谁主。

不知听金蟆,无乃由玉兔。来夜偷此星,看月归何处(喻)。

诗中将月星关系拟人化后再加以推理,既显得合乎人事常理,又体现出推理的思辨,以此阐发所蕴含的大道哲理。然而,在禅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此首诗歌更可能是运用了佛教因明逻辑形式,即由宗、因、喻三部分构成的因明三支(宗+因+喻)推理来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即论题,“因”即依据或理由,“喻”是例证或推衍。需要说明的是,因明三支与三段论结构特征非常相似,但在结论与前提次序上不同,构成也不一样,因为“喻”的推衍形式在三段论中是没有对应的。

全诗想象奇特,推理过程充满谐趣。首先提出结论(宗):“东生定西归,月岂不识路。”进一步阐述月的东生西落是长庚星引路的原因(因):“何须倩长庚,夜夜引行步。星住月不行,星行月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进一步推展开去,说没人问阿姊(嫦娥)长庚星和月的关系,只有玉兔每夜偷长庚星,决定月归住何处(喻)。

从月的“东生定西归”结论,推理演绎到最后的“看月归何处”,正是因明三支推理在诗歌中的运用。全诗在肯定与否定之间辨析星月运动关系,勘破常论,得出至论。整首诗歌在动态的说理过程中,显现出浓郁的哲理和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其九)云:

报答春光酒一巵(宗),贫中无酒著春欺(因)。

作诗细与东风道,未必东风肯要诗(喻)。

这里构成了一个因明三支推理:提出结论(宗)“报答春光酒一巵”;次言其理由(因)“贫中无酒著春欺”;最后推衍开去(喻)“作诗细与东风道,未必东风肯要诗”,让诗意进一步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诗的因明三支叙事说理简洁明了,诗意曲折变化,让人与春天美景之关系由春光、酒巵、无酒、著(被)欺、与东风讨价还价等细节串联起来,使说理富于情节,摇曳多姿,生动有趣。

其次,杨万里诗歌说理采用因明三支的说理形式,让说理变得更充分和肯定。如《赠彭云翔长句》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台边士如云,卢溪门下士如麟。定知此地难为士,后来之秀说彭子(宗)。雪里能来访我为,当阶下马雪满衣。赠我文章无不有,出入欧苏与韩柳(因)。如今场屋号作家,相州红缬洛中花。

岂如彭子有律令,会当一书取张景,今年谁子司文柄(喻)。

这也包含了一个因明三支说理的议论过程,首先提出结论(宗):“读书台边士如云,卢溪门下士如麟。定知此地难为士,后来之秀说彭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提出理由(因):“雪里能来访我为,当阶下马雪满衣。赠我文章无不有,出入欧苏与韩柳。”这是结论基础上的演绎说理,其实是类似三段论中小前提的形式出现。

最后是说理的延展和推理(喻):“如今场屋号作家,相州红缬洛中花。岂如彭子有律令,会当一书取张景,今年谁子司文柄。”

其结论中“定知”二字,加强了语气,让结论的语气显得果断,在说理上变得毋庸置疑。这一结构看似三段论结论前置形式,而这正是佛家因明三支的做法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题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阁诗真迹》(其二)云:“太史留题快阁诗(宗),旧碑未必是真题(因)。六丁搜出严家墨,白日青天横紫蜺(喻)。”

这里也是一个因明三支推理:提出结论表示快阁诗存在(宗),否定旧碑的真实性(因),推展赞誉墨色如紫色彩虹,以进一步肯定新刻黄庭坚书法作品是真迹(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南斋前众树披猖红梅居间不肆因为剪剔》云:“道是司花定有神,元来造化在诗人(宗)。扫除碧树无情朵(因),放出红梅恣意春(喻)。”这也是逻辑判断,其中“道是司花定有神,元来造化在诗人”是结论,而后两句作为推理之依据及叙事推衍延展。

最后,杨万里采用因明三支的形式,在诗歌情境中运用语义推理,说理转折多变,凸显动静对比,增强诗意的流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玉壶饯客,独赵达明末至,云迓族长于龙山,且谈道中事,戏为纪之》云:“公子来从火伞中(宗),解衣未定语匆匆(因)。山行触热端何事,夹路杨梅树树红(喻)。”

将人物的动态与路边杨梅的静态作衬托对比,以凸显诗意的鲜活。其中“来”“未定”“匆匆”等语,都显出一种动态意趣,以杨梅鲜红色彩的静态作为公子出行归来感到火热而解衣的缘由,语义通达,转折推理,让诗意变得活泼而富有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云:“才近中秋月已清(宗),鸦青幕挂一团冰(因)。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喻)。”就是用因明三支的说理形式,将月的动态与天的静态作一对比,展示出月的别致之态,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实为“活法为诗”之具体表现。

总之,结合杨万里的生平,参照宋代社会文化的构成,其融佛教因明逻辑形式进入诗歌创作,“活法”形式确实与众不同,其受佛教文化观念和方法影响的结论,或可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法“参透”与禅宗了悟

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感叹“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并意识到“诗人盖异病同源也,独予乎哉”!戊戌年间悟后,诗风变化,自是不再存在这样的滞碍:

“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离,后者已迫,焕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究竟促使诚斋诗风转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或可结合宋代文化背景,从诗人与佛教关系说起。

虽与王安石、苏轼等前辈在入佛的方式上不一样,但是杨万里与僧道的交往其实也很密切,在他的诗歌中与僧道应酬之作不在少数。

另外,杨万里有诗题名为《梦亡友黄世永梦中犹喜谈佛,既觉,感念不已,因和梦李白韵以记焉》,从字面上看,即可知杨万里与朋友是常讨论佛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破参悟出自佛语。佛家有破三关之说,是说初入佛门之人,若求精进则有三层难以解悟之隔膜,一旦突破则进入另一新境界。杨万里以“关”论诗,即用佛家语,有顿悟之意,而“参透”,即是佛家澄澈了悟之境。

叶氏意识到朱文公(熹)引用陆机《文赋》“漱六艺之芳润”,出发点或与杨万里之说有别,复补充道“此之云关,当异乎杨之说”,其判断较为可靠。因为朱熹说的是熟读儒家六经典籍方能“求真澹”,而杨万里之说则与佛理相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诗人与佛教徒交往密切,杨万里也不例外。他在《和同年梁韶州寺丞次张寄诗》云:“故人一别恰三年,谁与论诗更说禅。”杨氏与僧人论诗谈禅是常有之事。又如《惠泉分茶,示正孚长老》云:

寒泓不到十余年,老眼重看意惘然。漱裂苍崖玉龙口,堕成清镜雪花天。

须烦佛界三昧手,拈出茶经第二泉。珍重赞公惊久别,且谈诗句未谈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句讲十余年未见面,而末句则云“且谈诗句未谈禅”,恰可说明文人与僧人谈禅论诗活动平常习见,而足以说明佛理对诗歌的渗透。又有《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云:

南斗东偏第一山,白头初得扣禅关。祖衣半似云来薄,金钥才开雾作团。

一钵可能盈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今宵雪乳分龙焙,明日黄泥又马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淳熙八年(1181)杨万里在韶州提刑任上所作。曹溪与禅宗六祖渊源深厚,故云“禅关”,而“祖衣”与“一钵”是“衣钵”之分述,所言六祖为禅门正宗嫡传,诗句叙述之中不无崇敬感慨之意。

“金钥才开雾作团”,意为得叩曹溪禅门,学得六祖正法,方能循此良径,散去心中一团迷雾。“一钵可能盈尺许”云虽六祖顿悟之法简单,“千年有底万人看”说千百年来根柢禅宗俱在,众人都来参学其底蕴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今宵雪乳分龙焙”之“雪乳”既为饮茶时候的浮沫,也可理解为佛家醍醐灌顶之喻,在此有豁然开朗之意,也包含了与禅师分茶谈禅的意思。

结语

自佛法传入中土,历代文人都有喜爱并深入研读佛经、参修佛理者。如唐代王维、宋代苏轼黄庭坚等最为典型,他们深谙内典、精研佛理、参禅打坐、交游僧道,日常创作中也常有明显的佛教文化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诗歌以善叙事理、好发议论为总体特征,然而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受到广泛传播的禅宗文化影响。从语言逻辑角度出发,考察杨万里诗歌的内在学理特征,辨析其受佛教观念影响下的诗歌创作细节,或可达到正确解读其诗歌创作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