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大部分人的职务都是随着队伍的壮大而上升。但也有些例外,最初非常耀眼,越往后反而越不如意,像萧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早前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都属于独当一面的重要岗位。

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前期,他基本就没声音了,还被安排去搞军事教育数年,直到四野大军南下,他才调过去担任参谋长,明显有些高开低走。

要知道在八路军正副六位师长里,是出了五名元帅的,萧克正常来说也得是大将吧?可他偏偏只被授上将。而且建国后的1958年,他还被批了一百多天,从此就退居二线。

萧克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以至于出现这么多不寻常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萧克的选择和表现,也有很多奇怪之处。他曾经有两次站错队,还有两次没把握住机会。

按照时间来,他第一次站错队是在1929年6月的白沙会议,当时“朱毛”合编为红四军不久,磨合阶段也产生了矛盾,闹到最后,问题变成红四军领导权的问题。

究竟是党代表毛拍板?还是军长朱拍板?也可以换个说法来表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我们在后世的角度明白党指挥枪的重要性,但初创时的环境,谁都不知哪条路才算正确,必须要通过实践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争论无可避免。

红四军为解决这个问题,曾于1929年6月8日在上杭县白沙召开会议,争吵持续了三天,最后是举手表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包括萧克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支持军长朱老总,唯有林、谭震林、伍中豪等少部分支持毛主席,所以不久后毛主席的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接替。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毛主席的路线才是正确,朱老总就主动去请毛主席出山。在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后,“朱毛之争”以双方握手言和结束。

还有一次站错队,是长征中他出任了红四方面军的军长。本来都是人民的队伍,在哪支部队都是为革命工作,但他调任的那个时间节点,是红四方面军老张妄图“另立”之后。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坚决抵制错误行为,还曾威胁老张:要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我打黑枪。但萧克这个副总指挥却在老张的不断拉拢蛊惑下,选择相信老张。

萧克自己回忆录中也说过此事,直言当初自己没有电台,搞不清楚中央和红四方面军中发生了什么,这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说实话,即便两次站错队,中央对他还是很信任,毛主席没有打击过他。

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后,萧克出任120师副师长,若真的怀疑,直接就安排到后方,哪还会到一线。且很快,毛主席还给了他大展拳脚的机会。

1939年,中央组建冀热察挺进军,准备深入敌后大干一场。冀热察包含冀东、平西、平北三大块,只要能将发展好,那就又是一个“晋察冀”,届时他也能跟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平起平坐。

然而,他到达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决冀东抗联司令高志远。

高志远是冀东本土人士,也是冀东大暴动的功臣。即便暴动最终没能彻底成功,还是有上千人愿意跟着他转移到平西,由此能看出高志远的威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克新官刚上任,高志远就提出带部队回冀东发展,这对萧克来说,就是给了个下马威,因此一口回绝,还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没多久,有人告发高志远要投靠吴佩孚,从而叛变当伪军。这在后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毕竟吴佩孚就是因为拒绝跟日本人合作被害的,高志远要通过一个誓死对日抗争的人去做汉奸,咋做得到嘛。

只是萧克的看法跟后人不一样,他依照举报人陈飞的证词和高志远在狱中的证词,以汉奸罪将高处决。

这事带来的影响极大,冀热察挺进军麾下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三支:宋时轮支队、邓华支队、冀东抗日联军。

高志远这个抗联司令一死,部下瞬间跑了七七八八,而宋时轮、邓华在冀东大暴动时与高志远并肩作战,曾向萧克建议别杀高志远,即便有错也可以送回延安学习,但萧克没有批准。所以宋、邓对萧克也产生意见,不愿在他麾下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锁反应导致萧克手里没什么人可用,别说扩张到冀东、平北,就连平西都没彻底打开局面。

最终在1942年,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冀东、平西、平北归晋察冀直接领导,萧克调为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在负责冀热察时期,萧克个人很有收获,他写下20多万字的小说,加上先前已写的20万,初稿共有40多万字。

他拟名为《罗霄军》,后改成《浴血罗霄》,该书在建国后获得过不少奖。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写小说又特别费神,他潜心著作,却荒废拓展根据地,属实有些本末倒置。

中央给了机会,他却没像聂荣臻那样开辟出一片战略区,最后还成了聂荣臻的副手,虽然有些可惜,但跟他自己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对他够好,1946年6月仍让他担任重组后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此时的晋察冀跟华东情况很像,如果萧克能有粟裕这样的表现,那他地位肯定能更上一层。

然而,晋察冀一直被傅作义压制,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接连失败。最终晋察冀野战军被撤销,直到朱老总、刘少奇前来整顿后才重建。

而新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换成杨得志,萧克已逐渐靠边站,去搞了很长时间的军事教育。到四野南下时,他被任命为四野参谋长,奈何这时大局基本定下,他也缺少建立重大战功的机会。

所以,综合来看,他被授予上将也不算特别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建国后也被边缘化几十年,源头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当时萧克是训练总监部部长,该部门在“八总部”体制中位列第二,实权很大。

中苏两国产生矛盾后,许多跟苏联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受到影响,训练总监部更是如此。在军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判前,军委曾派遣反“教条主义”工作小组进驻训练总监部。

部长萧克对这些不以为然,认为苏联好的地方还是可以借鉴,不应全面否定。工作组都来了,萧克还是这个态度,自然引起彭老总的不满。

后来彭老总在开会时说:“只谈正规化、现代化的建军口号很不全面,没有联系革命、突出政治”。萧克听完感觉不妥,就写下几千字长信递上去

内容大意是苏联各方面比我们先进,学习他们没什么错,末尾还有这样一句“现在的建军思路,是中央多次开会确定下来的方针,包括军委和国防部相关领导同志都确认过,并非脱离政治脱离革命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老总发言其实是要大家提高警惕,不能完全像以前那样紧靠苏联。萧克没有领悟到这层意思,写信隐隐还在指责彭老总没事找事。

所以萧克成了“教条主义”的典型,当年的刘伯承元帅主动检讨一次就过关,粟裕反复检讨了九次也勉强过关,萧克却足足被批四4个月,期间还气急攻心吐血。

他倒是够硬,一直不承认自己有问题,直到最后一次小会,为了还能继续为党工作,萧克对那些指控表态“基本同意”。

会议主持人听后反问了一句:那就是不完全同意咯?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讲清楚的,不如再开个会说说。

幸好会场上的徐、聂、叶三位元帅没有说“不深刻”之类的话,用沉默来表达着态度,大家也不忍心再批下去,萧克得以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萧克调任为农垦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也被撤销,直到1972年才重返军队继续搞军事教育。他那么高的起点,履历却如此不顺,也是令人唏嘘啊。

好在,萧克心态很好,最终也非常长寿,2008年10月2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2岁。这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