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苏东坡没想到,千年后,自己的诗词被后人应用到智慧养老中……

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1800万人,如何让这个庞大的群体老有所养,健康幸福走完人生毕业季?5月19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与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共建的省级实验室正式在成都温江揭牌。智慧养老、科技养老、文化养老理念进入养老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红词《定风波》

马未都:四川最有条件学苏东坡的豁达

东坡的一生辗转沉浮,足迹遍及眉州、杭州、黄州、儋州……这位通达的文化人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此心安处是吾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化解漂泊生活中的困顿。

“在四川,最有条件学习苏东坡的豁达。”揭牌仪式上,文化学者马未都和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兆鹏进行了对谈,“东坡神韵与文化享老新时代”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和诗以歌,王兆鹏先用楚语吟诵了一首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铿锵婉转。

谈到为何在四川最有潜力学习东坡,作为收藏家的马未都有自己的看法:“你们看,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里的汉代陶俑,都是笑容满面,这是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的。”为什么四川盆地的人民普遍都很豁达?不是没有经历过苦难,而是有对付苦难的办法。

王兆鹏鼓励老人们学学东坡的自我疗愈法。苏东坡的人生转折在乌台诗案,差点送命,但他却并不见颓废,而是想得很开,虽然“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不过功名利禄这些东西,“我原本就没有,现在没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王兆鹏:苏东坡善于把人生低谷变成高光时刻

“要说痛苦,人生处处是痛苦。”苏东坡的妙处在于他能在痛苦中寻找幸福感。宋时官方供应羊肉,东坡贬到黄州后没的吃,那就创新搞点猪肉,于是东坡肉就诞生了。人生每到逆境,东坡总能找到活路。“人的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马未都时常对年轻人讲,如果你能承受委屈,那你就成熟了。老年人亦是,要学着自我调整。只有身体快乐才会精神健康。

“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大火,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特别受到网友欢迎,这特别符合人生的一个状态。”马未都说。

“苏东坡特别擅长把平淡生活变得有趣,把人生低谷变成高光时刻。”王兆鹏谈到,黄州的贬谪时光反而成为了苏轼的创作高峰。他鼓励老人们,“人老了精神仍然可以年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州成为东坡高光时刻

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催生养老产业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超2.96亿,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3%。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中国养老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2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2万亿元。

诗歌疗愈助力智慧养老

挖掘诗歌的疗愈功能,用像东坡诗词那样乐观豁达的作品来陪伴老龄人群。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太保家园成都社区共同合作的“诗歌疗愈与智慧养老分实验室”将在创建国内首家AI社交机器人陪伴聊天队伍同时,引入多模态检测与激发策略,通过诗歌兴趣陪伴与疗愈,构建从前期“情绪检测”到中期“诗歌体验”再到后期“文化浸润”的全链条文化养老服务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覆盖未来对养老服务有进一步需求的老年人。

“诗歌疗愈与智慧养老分实验室”,以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传承创新、大数据平台建设等为特色,致力于诗歌在疗愈和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索文化与科技的创新结合。该实验室通过诗歌疗愈研究、智慧养老技术开发、文化活动组织、教育与培训以及社区合作与交流等,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精神支持和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同时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其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有望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新路径,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项目执行负责人宋耀告诉封面新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计算机学院将投入到这个实验中。实验室将会承担的课题包括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症、孤独感和社会隔离等常见问题。使用AI技术来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迹象,并开发预防和干预措施。

智能陪伴技术开发。已经开发模拟家人声音和形象的虚拟助手,以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交流。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并提供必要的社交互动。

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研发智能监测系统,利用穿戴设备和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活动、心率、睡眠质量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定期评估健康状况和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