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上,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理事长李米莉表示,《去有风的地方》是华策多年坚持“精制生产”创作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出品方华策影视极好的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李米莉表示,自己看过多部华策精制剧作,而《去有风的地方》很好的体现了华策“精制”的精髓。

首先,《去有风的地方》“精制”的定位,它起于细致和深层次的考虑。“现在的年轻人尤其Z世代群体不喜欢生硬说教的表达方式,只有把握住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点和价值曲线,能够用触动感动治愈的方式讲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李米莉说,“即便像我,作为退休人员,也不喜欢生硬,我们希望看到用情感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好作品。”因此,在她看来创作方是经过细致和深层次的考虑的,是经过大量的到现实去寻找题材。“精制”是这部剧的顶层设计,也体现了创作规律:题材来自于生活,因此有了乡村振兴的内核立意;青春的价值、回归田园温暖治愈的故事情节、传统文化韵味的和美表达、村落美景美食的恰当体现,都将时代的号召和内核立意融汇在一起,把云南想给的和观众想要的进行了有效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作品作品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观众为什么要跟着电视剧去旅行?值得大家思考。在她看来,只有特别打动人心的作品,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才使得无数青年男女启程,并抵达大理。

《去有风的地方》从充满诗意的剧名,到创作团队将深层次的思考融入流畅的叙事,再经过剧情将鲜明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因此,当观众到有风小院打卡之前,其实已经在剧中找到了对应的自己,完成了精神疗愈,以至于来到小院的时候,把个人心中千姿百态的“风”,统一为对美食美景的寻觅,实现了心境归属和饱览风光的双重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米莉看来,剧情处理很巧妙,很好地展示了云品魅力。随着该剧热播,不少观众被当地美食、美物所吸引。也让“云花”“云果”“云茶”“云咖”等云品备受关注,为“云品出滇”“云品出海”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另外,在“非遗”方面,李米莉看来,剧中“非遗传承人”的出现,首先是给观众带来了好奇,而《去有风的地方》很好的将这种好奇,最后转化成了“来到大理的游客”,当看过剧的这部分游客来到大理之后,有一种自发的愿望,想要去电视剧之外,去对自己的好奇进行一次实地的“买单”。剧中这些细节的体现,非常到位和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出品方的“精制”带来了品牌效应,为文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赋能。李米莉表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电视剧界的奋斗目标,华策已经在这个赛道上遵循30多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奋斗,“有一种电视叫华策出品”的品牌效应,成为了观众追剧的首选,以及地方政府与文化结合的首选。最后,李米莉表示,希望华策继续保持精致的状态,制作出有品质的电视剧,呈现有品质的生活,让观众憧憬有品质的远方。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整理

文旅头条 图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