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票友将如何完成历史使命?

现在全国京剧票友的总人数,听说约有500万左右,是我国戏曲历史上堪称最活跃的时期,这个粗略的数字,也只能作一个估算罢了。如果按这个数字算,只相当全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比例数相当小,但是集中起来看绝对数不算小,相当欧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如果组织得好,是能够干一番事业的。

再看我国的京剧专业队伍,照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的历史使命,应该义不容辞由他们来承担。但是,我说一句不太中听的话,靠他们是靠不住的。不是我看轻他们的能量,专业队伍中的确人才济济,如果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应该完全能够承担这个历史重任的。但是,他们毕竟是靠这个行业谋生的。俗话说:“不怕官,只怕管”他们必须要听从管他们的上级领导说话办事,听话就有饭吃,不听话就让你自生自灭!怎么讲?让你排新戏,就可以拨款。新戏哪里来?大多来自即将退位的领导干部,或者相当这种级别的权威人士。一经排练,导演、作曲、舞美都配套,演出后就一定能评上荣誉奖项。于是,导演、作曲、舞美都获得某种奖。该领导退位之前获得最后的政迹,所有配套的成员,大家都能“香香”皆大欢喜!至于这出戏有没有人看?那无关紧要。剧团院子里堆满布景和道具,衣箱里塞满别的戏不能穿的服装。如果有出国任务,领导和行政人员所占的名额必须保证,他们逐个轮番“带队”,演职人员再三紧缩,一人要顶数职。如此管束下去,还能看到什么前途!这种由少数人的意志主宰文化团体的趋向,仅能达到“繁荣”的假象,不能达到“弘扬”和“振兴”的真正目的。

说实在话,票友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是如果票友不争气,那岂不是真的要完蛋了!所以种种“京剧消亡”的论调就出现在社会上。票友肩负“弘扬”和“振兴”的历史重任,并不是他们有多少能量,而是凭着热爱京剧那颗良心!票友的有利条件,首先就是不买那些当官的帐!你那些获奖剧目,我不来看!因此,你不爱听老腔老调,我偏爱唱老腔老调!难道你把我抓起来!事实上这些票友们还是干出了成效的。请看:昆曲也曾面临过“死亡”的威胁,愣是由“曲友”(昆曲的票友称为“曲友”)穆藕初等人出钱、出人、出力办起了“昆曲研习社”,培养出一批“传”字辈演员,延续了昆曲的生命。直到后来的上海戏曲学校(解放前到解放后)中还有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培养学生的课程(如樊少云等)。其实专业演员和业余票友的界线并不是绝对分明的,且不说:言菊朋、奚啸伯、陈大濩等票友下海的演员;甚至有些流派的创始人也都是票友出身。如:孙菊仙、龚云甫、金秀山、郝寿臣、刘赶三等:还有一些流派的传人,都是靠业余票友传承下来的。如谭(鑫培)派的传授者陈衍衡;杨(小楼)派的传授者爱新觉罗载涛;余(叔岩)派传授者张伯驹等,可见票友之中真有藏龙卧虎之辈。只要有如此执着的人在,京剧是不会消亡的,至少在我们这代人视力达到的期间内,京剧是不会在我们的视域内消失的!话说回来,票友的组织----票房,毕竟是个松散型的组织,它不设“人事科”,没有权利审查参加者的身份,也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们来参加票房活动,大多是来休闲娱乐的,不是来受约束的,甚至提出在别人演唱时不要高声说话,或者不要抽烟的劝告,有些人也不太乐意。试想,振兴大业,非同小可,如此松散怎么能成就大事!各地的票房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而且票友之间的是是非非多而杂,细微的磨檫不可避免,这些只能议定出公约自觉遵守。再说,现在社会生活的娱乐形式很多各人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娱乐形式,这个不能强求,我们不去干涉别人的自由,但是别人却往往来干涉我们的爱好,向我们投射卑夷的眼光,进而向我们抛来不雅的语言。我们必须要加强理论修养,维护传统的光彩,很需要有个共鸣的效应。我发现互联网是当代最有效的联络形式,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团结更广泛的人群,发挥集体力量。同时我们参加票房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调剂精神,也需要不断提高,提高我们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平、审美水平和理论水平。我们各方面的水平提高了,振兴与弘扬的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