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王一理 周彬

“等远处桥上开来一辆白色的小轿车,这张照片就有景深了。”2024年4月20日傍晚6点多,上海浦东,为了等牛犇老师所说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我们误了当天的航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待远处一辆白色的轿车

其实,我们内心是舍不得走的,因为牛老师说:“你们要走啦?我还说今天晚上给你们下面吃呢。”这碗面列入我们的愿望清单,期待下次能有机会品尝。

银幕内外,他是个专演“小角色”的“大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马人》剧照(图据网络)

《牧马人》中郭谝子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让观众看到祁连山大草原上牧民的淳朴与善良。80多年来,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4月20日,当我们在上海真正见到牛犇老师时,才发现,这位老戏骨私下其实是一位地道的上海“老克拉” ,非常有“腔调”。

牛犇老师今年虚岁90,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助理、没有随从,前前后后的采访,都是我们直接和他本人电话联系,有时候打过去的电话无人接听,他还会打回来。

今年4月10日,记者第一次拨打了牛犇的电话,但电话那头显示无人接听。正当以为也许会无缘与牛老的交流时,次日上午11点,一个熟悉的号码来电,正是牛犇老师。“我刚把衣服洗完,看到昨天有个未接来电,我就打过来了。”他说。听闻我们想对其做一次专访,牛老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直言:“只要你们有需求,我定当知无不言,但我希望咱们能够聊点不一样的东西。”牛犇说,现阶段的他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中国电影史的故事,过去有很多呕心沥血的艺术家为中国电影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他希望能把他们的精神传递出去。

通话过程中,一说起过去拍戏的经历和以前的老友,牛犇总是滔滔不绝。当得知记者来自成都,牛老有些激动:“我有很多四川的老朋友,我以前也来过四川,我这个人特别爱旅游,我就喜欢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关于为何在拍戏和生活中都没有请助理,牛犇说:“我觉得我还没有老到需要有人照顾我吧,我自己可以的。”他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无法去完成篇幅过多的戏份,但他愿意在有精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去饰演好每一个“小”角色,因为这是他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摄影 周彬)

4月20日我们终于在上海见面。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甫一采访,我们尽量提高音量,以便牛老能听清楚,但所谓的“耳背”这一现象在牛犇老师这并不存在,甚至可以用耳聪目明来形容,他反倒说我们“你们的阵势,把我吓了一跳”。“误会”解除后,采访渐入佳境。别看他在大银幕上塑造了无数小角色,但演员对他而言,一个份大大的事业。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写的人。

生活之中,他就像你身边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从一个流浪儿到家喻户晓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坦言入行的初衷是“为了有口饭吃,可以填饱肚子”,而当初谢添导演介绍他入行也是骗他“有饭吃”。80多年来,电影已经成为他为之奉献的事业与追求,同时也使勤俭节约刻在他的骨子里。

他不像是一位演员,更像是家中的长辈。 4月19日晚上,一个他看着长大的邻居家孩子要远行,儿子接他去聚餐。牛犇指着灶台上摆着的打包盒告诉我们:“昨天吃不完的,我都打包回来了,多好的菜,再热一热,就是今天的晚餐。”他说,去剧组,他最容易长胖,因为剧组准备的盒饭,无论多少,他都会吃完,“每一个菜我都不会剩,一定要吃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纸盒做成抽屉

牛犇老师不仅绝不浪费粮食,平时朋友送的营养品,所有的包装盒都被他二次利用起来。他很得意地指着自己的柜子:“你们看,这是我的发明,现在这几层抽屉,都是一些不用的包装盒,用来装东西,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柜子里一个个厚厚的相册,不仅承载着牛犇与电影圈好友的美好往事,也是一部中国电影史的宝贵记录。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您和那些老朋友平常还来往吗?” 他幽默回复:“不怎么来往,现在通讯不大好,因为他们在地下已经烧成灰了,我没办法跟他们交流。”他还会考我们,指着那些黑白照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当我们无意中认错一个时,他会忍不住嗔怪:“去你个头!”真像家中那个批评你调皮捣蛋的老爷爷。

注重细节,永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犇指导拍摄

合影时,我们习惯性开启了美颜模式,用不惯这种模式的牛犇十分不解:“ 你这个镜头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模糊?!”引发我们的爆笑。同时,他也指出我们拍人物照时一些构图方面的问题,不停给我们讲解,尤其谈到,不要把无用的东西都框进去,每一个道具都应该有存在的理由。我们又试拍了几张,让他“检查作业”,明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采访,最后却变得无比欢乐。

他很直白地说:“你们都很年轻,至于我拍过什么戏,你们也不一定知道,可能甚至都没看过。因为我不是喜欢倚老卖老或者好为人师的那种人,所以,我只是把这些作为艺术作品来探讨,说得并不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帅气的牛犇

得知我们想拍几张肖像做海报,牛犇老师立刻说:“那我去戴个帽子。”等他再出现时,更让我们眼前一亮,头戴蓝白格子呢帽、套上一件拼色马甲,配上牛仔裤和棕红色皮鞋,怎一个帅字了得。

把工作当事业,是对我们最宝贵的寄语。

虽然生活在养老公寓,但牛犇老师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感觉非常自在。养老院背后有一条河,正值暮春,河边绿意盎然,苍翠的绿树、棕色的围栏、鲜红色的长椅,他行走其间,俨然一道养眼的风景,完全没有90岁老人垂垂老矣之感。当我们准备定格这一刻时,牛犇老师喊“等等”,他指着远处的桥:“等远处桥上开来一辆白色的小轿车,这张照片就有景深了。”可不知何故,那天汽车特别少,我们期待的白色轿车迟迟未出现,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牛犇(翻拍 吴德玉)

参观中我们才发现,养老公寓专门为牛犇老师设置了一个作品展示区,摆放了他获得重要奖项的奖杯,还有经典角色的剧照。牛犇曾出演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幸福时光》,张艺谋也曾为牛犇的新书《演一辈子小人物》写序。当我们指挥牛犇老师在作品陈列区走位时,发现自己干了张艺谋的活儿。我们对年轻的摄影师打趣:“你知道吗?你现在干的是张艺谋的活儿。”牛犇老师说:“那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说得对。”

依依惜别之时,牛犇老师像测验一样随口问:“你们今天采访我,有什么感觉吗?”我回答:“您说要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我们感触很深。”他点点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有走到头的时候,不要怕。中间坎坎坷坷会遇到好多事,但你们克服一样就是一个进步,就长一个知识。就像拍人物照片一样,镜头应该怎么搁,该怎么取景,经验会告诉你们。”

感谢牛犇老师,期待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