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盛情邀请各位嘉宾参加一场特殊的婚礼,地点在柴桥的山里,时间是下过雨的时候,这场婚礼的主角就是北仑姬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仑姬蛙,雨后的“婚礼”

- 大 山 雀 -

5月12日,在经过了连续两天的大雨之后,到傍晚天气终于转好了。

我约了朋友,一起到北仑柴桥的山里去夜拍。因为我知道,暮春的雨后,是蛙类繁殖的好时节。

果然,刚进山,就听到路边传来了清脆响亮的“咯咯”声,可谓群蛙乱鸣、持续不绝。

我们打着手电,沿着山路慢慢搜寻,每到一处,蛙鸣声便骤然停歇。不过,只要我们在原地不动待几分钟,蛙鸣声马上又此起彼伏了。

这里有一只北仑姬蛙,你能一眼发现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周围有无数的蛙在鸣叫,但起初连一只蛙都找不到。这些小家伙啊,本身极小,只有两厘米多一点;保护色极好,况且还喜欢躲在落叶堆中或泥窝里叫,自然很难发现它们。

顺便说一下,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白天见到的北仑姬蛙的体表颜色偏白;而晚上见到的,其背部颜色却明显较深,为不同程度的红褐色。

不久,路边出现了一个由雨水形成的大水洼。我们过去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中有两对雌雄抱在一起的小蛙,它们是北仑姬蛙,正在产卵!

这就是蛙类的“抱对”行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体外产卵与受精。水坑边的路面上,还有处在抱对状态的北仑姬蛙,它们显然也是奔这个水坑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对的北仑姬蛙

北仑姬蛙产卵的姿势极为滑稽,我以前从未见过。

抱在一起的两只小蛙同时把头一低,扎入水下,此时雌蛙屁股一撅,便把卵排到了水中。如此重复N次,就有一堆卵漂浮在水面上了。

这些卵极小,单个的直径恐怕不到1毫米;卵圆形,一头棕色,另一头为极浅的黄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仑姬蛙抱对产卵

那天晚上,无论是在小水塘中还是临时积水坑中,我们都见到了不少正在举行“婚礼”的北仑姬蛙;至于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那就不计其数了。

我很为那些把卵产在雨水坑中的北仑姬蛙担心。尽管它们的卵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会孵化成蝌蚪,但从蝌蚪发育为幼蛙,需要挺长时间,因此天气如果连晴的话,水坑很快会干涸,它们的后代就危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观察发现,北仑姬蛙的背面斑纹极为复杂多样,在总体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之间的具体差异很大,可以说没有两只蛙的斑纹是很接近的,这真的有点神奇。怪不得,有人把北仑姬蛙戏称为“迷彩姬蛙”,就是因为它们每个个体都披着斑纹随机的“迷彩服”。

相信很多读者会好奇:北仑姬蛙是什么蛙呀,怎么以前从未听说过?

宁波的姬蛙目前已知共有3种,即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和北仑姬蛙。而在2018年以前,还没有北仑姬蛙这个名字,那时这种蛙被叫做合征姬蛙。所谓“姬蛙”的“姬”字,实际上是“小”的意思。

姬蛙是宁波蛙类中的最小一族,体长不到3厘米,有的个体甚至不到2厘米,非常微小。姬蛙的身体呈三角形,体色跟泥土、落叶的颜色差不多,因此平时它们若躲起来不动的话,是绝难发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只北仑姬蛙跳到了小男孩的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费梁在北仑科考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小蛙,当时被归为合征姬蛙物种。

直到2018年,研究员经过反复鉴定比对,确定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姬蛙物种。

最终,以最早的发现地“北仑”命名,北仑姬蛙以“新物种”的身份进入了2020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在北仑最近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调查队员发现,北仑姬蛙在北仑全域都有分布,它们多生活在山区的水坑、池塘及临近的草丛和泥坑中。

延伸阅读

大山雀,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张海华,有近20年野外摄影经验,业余主要致力于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昆虫等方面的拍摄及自然文学创作,已著有10本自然博物类图书。

作者 大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