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一种将电影自身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影史上最著名的元电影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著名导演遭遇感情危机和创作危机的故事。该片当时的市场表现平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慢慢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尽管元电影类型容易在业内获得广泛好评,但也容易陷入“业内自嗨”的境地,难以引发大众共情,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3月30日上映的电影《银河写手》,讲述了两个“怀才不遇”的编剧的故事。电影此前入围了各类影节影展,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首次放映引起了轰动;在金鸡影展时开票即售罄,闫非、彭大魔、姜文、周星驰等都给出了好评。但这一行内人纷纷看好的电影却在市场遇冷,上映一个月来才收获了423.9万的票房,这与它收获的业内好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元电影在业内备受赞誉,却难以在市场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电影为什么总能好评如潮?

元电影备受业内好评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元电影聚焦在影片的虚构性以及背后的制作流程上,具备了一种自我审视和剖析的特质。这种对电影艺术的自省和探究,能够优先引起从业者、“硬核”影迷、评论家的关注和讨论。

例如在电影《吉祥如意》中,《吉祥》和《如意》两部分相互呼应,前半部分故事为后半部分提供了背景和情感基础,后半部分则通过揭示拍摄过程和家庭真实情感,为前半部分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这种互为映像的结构方式,使得《吉祥如意》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立体。

诸如此类,通常在观看一部“元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一边目睹创作者解构自己的创作过程,一边又深入探索虚构角色背后的现实原型,以及那些即将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们的生活与情感困境。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示了电影的虚构性,更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奇妙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围绕某部电影拍摄展开,涉及其他电影文本、基于电影创作实现自我再认识的电影也属于“元电影”之列。比如导演斯皮伯尔格的《造梦之家》和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在前者中,主角逐步踏上电影创作的道路;而在后者中,主角的每段人生经历总是与电影密不可分。导演在元电影中通过角色个人经历展现电影魅力,来表达对电影的热爱与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元电影允许导演打破传统电影的框架,以更加直接和坦诚的方式与观众交流。在电影《阮玲玉》中,导演不断在正片中加入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真实人物的自述、拍摄现场以及历史物品等画面,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叙事空间,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电影所传递的观点和情感。这种创新的手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导演也会通过角色的对话或行为,直接对电影行业、社会现象或人性进行批判。在电影《红毯先生》中,刘德华饰演的主角刘伟驰为了可以拿到大奖去拍摄一部农村题材电影,但意外被卷入一场舆论风波。这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和许多暗讽娱乐圈的情节,不仅是对电影行业运作机制和背后故事的生动揭示,同时还向观众展现出娱乐圈的复杂性、舆论的不可控性,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无奈与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镇故事集》则利用导演、编剧、演员和小镇居民四个角度来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每个群体在面对电影虚构的美好时,又都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折磨,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割裂,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这种立场鲜明的观点输出,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整体而言,元电影更多融入了创作者的自我表达,有着风格化的镜头设计和解构电影创作规范的表现手法,其专业性和艺术新容易在业内引发正面反响。但这种偏影迷向的小众电影,在引发大众共鸣上也存在更大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电影为什么总是票房表现不佳?

尽管元电影在业界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和赞誉,但它们的票房表现却往往难以与这种赞誉成正比。这种现象凸显了元电影在市场普及与观众接受度上所面临的挑战。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元电影存在一定的观影门槛。元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往往较为独特和深入,更多地关注电影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具有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自反性特点。这种相对小众和专业的性质,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电影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充分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深意。这种较高的门槛,使得部分观众对其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其票房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元电影难以赋予观众全程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更习惯于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虚构世界中,享受故事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娱乐体验。而元电影则更倾向于打破这种界限,将观众引入电影创作的幕后,展示电影制作的复杂性和艺术创作的艰辛。这种“跳出”电影本身的做法,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困惑或不适,进而影响他们对电影的接受度和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电影的特质本身,使其在宣传和推广上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在电影市场日益细分化的今天,元电影的市场定位却不够明确或精准。它可能难以被明确地归类到某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中,模糊的市场定位不仅会让电影发行方在推广和宣传时面临困难,也会让观众在选择电影时感到困惑。

例如《红毯先生》多次面临改期上映和撤档的风波,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宣传策略的失策。在影片还未上映时,宣传团队主打黑色幽默的标签,并借助导演宁浩的喜剧导演身份,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期待。然而,当观众真正走进影院观看时,却发现电影的实际风格与宣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落差导致了观众的失望和不满,进而影响了其票房表现。

无独有偶,《银河写手》在宣发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该片主打贴近社会热点的“打工人”喜剧标签,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但观众在观影后发现,所谓的“打工人”实际上是狭义的影视从业者。尽管《银河写手》作为一部深入剖析编剧世界与挫折的电影,其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能够很好地打动编剧群体,但它在更广泛的大众群体中引发的反响却有限,并且其中的大量实验镜头和表现手法不易在短时间内被观众所接受。正如豆瓣网友对片子给出的评价:“对编剧日常的碎片抓得很准,也有不少笑点,但实在太行业内部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电影该何去何从?

元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电影本身的奇妙世界。然而,如何让元电影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将业内口碑转化为实际的票房表现,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元电影作为探讨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创作者应该继续坚持其独特性和深度;与此同时,需要更加注重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元电影的发展必须找到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让这种独特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式能够跨越艺术与技术的鸿沟,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解决这一点,将元电影的形式与其他电影类型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策略。去年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夜晚》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采用元电影的手法解构了一个惊悚电影,用小成本撬动了票房。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让更大圈层的用户对元电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未来,制作方可以借鉴《了不起的夜晚》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尝试更多与其他电影类型的融合,比如与科幻、喜剧、爱情等不同类型结合,让作品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也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元电影在宣传和推广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和创新尝试。一方面,继续保持与电影节、电影展的合作,这些活动往往汇聚了众多电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是元电影展示和宣传的绝佳平台,也是元电影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建话题、举办不同用户圈层的线下观影,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与这些活动的合作,元电影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和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元电影也不应被囿于圈层之中,其引发大众共鸣的更多可能性,就存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