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城市报

■赵自力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5月20日 第 24 版)

我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过得并不是无忧无虑的。

父亲为了修房,烧了一窑砖,结果把腰伤了,躺了几个月也不见好转。房子没有修成,父亲反倒落下了毛病,而且我秋季就要读初中了,学杂费还没有着落。

妹妹懂事地帮母亲喂猪,那两头猪对于全家来说,是一年的希望。已是“小大人”的我,决定为家里做些什么。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我决定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捕鳝鱼卖,看能不能挣点学杂费。

父亲也赞同我的做法,只是为我的安全担心。虽然我也不知道夜间捕鳝会是什么样的情形,但还是对父亲说:“放心,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又不下到水里,没事。”

我先后买了十几个竹篓子,长长的,头大尾小。头部用竹片设置了机关,鳝鱼钻进去就出不来。我们那里形容一个人小气,把他叫作“鳝鱼篓子”,意思是只进不出。

第一天傍晚,我在水田里放了十几个篓子,当晚就收获了一公斤多的鳝鱼,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积极性。从此,我和小伙伴们约好时间,上午挖蚯蚓作饵料,下午不怎么热时把装着蚯蚓的篓子放到池塘或小河里,晚上睡觉前再去提篓。就这样,捕到的鳝鱼慢慢多了起来。我将它们放在大水缸里养着,隔段时间就送到镇上去卖,一次能挣好几块钱呢。

看着慢慢攒起来的钱,我心里乐开了花。父母也很高兴,觉得我凭着自己的劳动挣到钱了。不过也有放空的时候,忙活了好一阵子,可能连一条鳝鱼也没有。好在山不转水转,这塘没有换那塘,只要坚持去做,总还是有收获的。

晚上去起篓,手电筒就是我最好的朋友。父亲为了方便我走路,把电筒改进了一下,可以戴在头上,眼睛朝哪儿望光就照射到哪儿,非常实用。鳝鱼篓半浸入水里,提起时感觉沉甸甸的,里面准有几条大鳝鱼。也不急着倒出来,把一只只篓子背在身上,踩着月光和手电光回家,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湿漉漉的鱼篓,常常把我的衣服打湿了,可我毫不在乎,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

那年秋季学年的学杂费,我最终靠捕卖鳝鱼凑足了,甚至还余出了一点零花钱。靠双手挣钱,我感觉到了劳动的快乐,也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后来,在夏天的月夜里,我常常想起那年捕鳝鱼的画面:一个小小少年,带着满心的期望,在泥泞的土路上,背一篓月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