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之所以畅销,有三个核心原因:趣味盎然的人物,纯净唯美的文字,舒缓松弛的节奏。然而这些特质只是美文鸡汤畅销书的标配。

真正将《我的阿勒泰》升华到纯文学层面的内核,是唯美表层下蕴藏的厚重。书中令人回味最深的篇章,无一不散发出反思和苍凉的意味。

剧版《我的阿勒泰》对原著唯美层面的还原完美无瑕,但摒弃了文学层面的厚重。这并非缺陷,甚至可以说是优点。导演将畅销书的密码精准转化成类型色彩鲜明的剧集,吸引最大范围的观众,是商业创作的典范。

至于书中那些沉重苍凉的内涵,一旦融入便可能破坏现有基调。在电视剧中寻求文学艺术性的观众是少数,所以取娱乐、弃艺术是无可厚非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寥寥几句建构起人物性格是原著最显著的优点之一,而剧版也做出了旗鼓相当的还原。

无论主角配角,几乎每个人的出场戏都能显出性格。李文秀的羞涩、敏感、执着见于她的听讲座和餐厅服务员戏;高晓亮的市井功利见于他与李文秀的初始互动;苏力坦的刚硬固执、与现代社会不合见于他过安检的遭遇;张凤侠的幽默爽朗、积极乐天见于她与哈萨克族人的插科打诨;巴太出场即困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父亲的要求之间,他与心爱之马的感情也融入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部分情节设计略显套路,但每场戏足够精准高效,初始即赋予人物印象深刻的特质。全剧的选角也画龙点睛。

周依然内向纯真中暗含执拗的气质与李文秀是天作之合,也透出几分原作者李娟的影子。于适不用太多表演,只要骑马奔驰,弯弓射箭,一个野性俊美又不失细腻的边疆少侠形象就跃然银幕。

作为男女主,两人的演技跟其他更有经验的演员比稍显稚嫩,但得益于个人气质和造型与角色的高度契合,还是碰撞出了令人信服的化学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萨克演员阿力木江无需台词便透出威严侵略气息,也在克制的情感表达中将苏力坦的内心挣扎表现得足够饱满。马伊琍和蒋奇明的角色与过往银幕形象并不合拍,但两人凭借对角色的精研和娴熟的演技,从外到内将角色的做派和感情演到了自然可信的程度。

其他配角里,阿依别克的沉着、稳重、亲和,外婆活跃表层下隐含的悲伤,托肯和朝戈的轻喜剧气质,也都让观众情不自禁地爱上角色。

让观众爱上角色也是本剧的终极追求。每个人的性格鲜活有趣,除高晓亮外也都是引人共情的好人。即使高晓亮,编导也突出他为了谋生,在功利欲望的驱使下变坏的过程,这种塑造角度弱化了他的反派味道。苏力坦是另一个显出道德复杂性的角色,然而相比他的保守固执,人物塑造的落点还是他的善良、英勇、理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鲜明共情的人物,还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节奏,这方面剧集也出色实现。

相比小说,散文缺少连贯故事,改编难度更大,而本剧充分发挥原著人物塑造的鲜活感,用人物驱动叙事。每个人的追求和挣扎足够吸引人,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将散碎的个人故事串联成整体。

整部剧的节奏没有一味追求类型化叙事的戏剧起伏,而是在戏剧冲突和原著松弛舒缓的散文叙事之间取得平衡。前半段节奏更偏散文,细碎的人物个体故事并列呈现,人物关系循循渐进地发展,后半段人物关系铺垫完善,情节紧凑度和戏剧冲突也随之发酵。

爱情和亲情是剧集的核心元素。李文秀和巴太的故事线是典型的浪漫爱情剧模式;张凤侠的心路历程围绕她对先夫的怀念和对高晓亮的感情建构;巴太和苏力坦之间的父子深情和观念交锋催生出两人的内心挣扎;托肯的故事内核是她对孩子的难以割舍和对朝戈的爱;文秀、张凤侠和奶奶之间的亲情混合了幽默和温暖。情感的刻画拿捏适度,既足够细腻动人,又避免过度煽情。唯一的煽情点出现在尾声。此时所有铺垫已经成熟,悲情如一味画龙点睛的调料,对角色魅力和情感冲击力做出最后的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类型剧的角度看,《我的阿勒泰》将一切都做到了高水准。生动有趣的角色,明快顺畅的故事,轻喜浪漫的基调,普世动人的情感,配上辽阔壮美的风光和细致入微的服化道设计,烹制出一席脍炙人口、疗愈心灵的边疆盛宴。

创作者深谙最广大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用精准的把控实现了娱乐性的最大化。

然而它所缺失的,是原著的厚重感。可以说,书中百分之八十的元素都跟剧集重合,都是唯美、浪漫、轻喜、抒情的,但那余下的百分之二十,才是全书重量所在。

李娟在书中作为叙述者,直面自己的身份迷失。她在新疆出生长大,但又是外来人。对于自我身份的思考和寻找是贯穿全书的线索,既有直接的表达,又隐藏在她与哈萨克族人若即若离的关系中。这层核心人物线在剧集中的李文秀身上没有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娟不时凸显她与哈萨克人的相异之处,也隐含对汉族与哈萨克族关系的思考。虽然鲜少写出直接的矛盾冲突,但字里行间依旧能感觉出两民族之间并非完美融洽。剧集中只突出了其乐融融的一面,去除了所有不和之音。

人在功利欲望下破坏自然生态也是李娟在书中的反思,而最核心的一章便是她和母亲采木耳。起初采集的人不多,李娟一家因此赚钱,但随着木耳价格水涨船高,汉人和当地人都大量采集,引出竞争和暴力冲突。

剧集中的采木耳情节没有书中的反思色彩,对功利欲望破坏自然生态的展现也只集中在高晓亮一人身上,丧失了警世的力度和意义。

书中采木耳的段落也展现出李娟母亲的功利心,而其他章节中描写母亲的细节做派,也能勾勒出一个既幽默乐天又高度功利的女性形象。剧集中的张凤侠却只保留了幽默乐天,不见功利心,是明显的美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美化的还有哈萨克族角色。苏力坦是剧集的原创角色。他一步步向现代观念妥协,凸显出善良理智战胜保守固执。

然而李娟在书中对哈萨克族人的描写多保持静观的距离感。无论亲近与否,大多数哈萨克人都显出令李娟感到陌生的一面,更没出现任何转变观念的哈萨克人。

在李娟笔下,哈萨克人最显著的特质是自成体系,恪守传统,不为外界变化所动。剧集以放弃传统、向现代观念让步作为苏力坦心路历程的核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的外婆虽然幽默,却也经受过外公的家暴。剧集隐去了外婆的过往,将伤痛点改成阿尔兹海默症和寻找回老家的路,用自然衰老代替家庭创伤,沉重的阴霾感不复存在。

去除沉重元素也是剧集的整体方针。澡堂一章,李娟由幽默的观察写到赤身裸体的衰老意象,抒发生命枯竭的恐惧悲凉,剧集中的洗澡戏只保留了幽默的一面。

书中一名哈萨克母亲经历了两个孩子的意外夭折,但却没有常人想象般悲伤。相似的故事也出现在剧中,但托肯面对仅被烫伤的孩子即悲痛不已,与书中哈萨克族女性对逝去生命的释然态度大相径庭。

纵观全书的自然景观描写,壮美之下总透着些许萧瑟和苍凉。大自然永恒的生命更替恢宏无情,映衬出个体生命的卑微,审视着个人欲望的贪婪。剧集中的景观镜头则只是视觉的盛宴,是浪漫爱情和心灵疗愈的佐料。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弥漫着真实的人间烟火。剧集创造出一个浪漫的世界,散发着梦幻的光彩。从类型定位和调性把控的角度看,改编《我的阿勒泰》很难实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兼得。这也是为什么剧集放大了轻与美,去除了悲与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