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夏之交,气温适宜,不少人会选择外出踏青、野炊露营、赏花采茶。每年4-10月,蜱虫也进入活跃期,在此特别提醒广大潮州市民,户外游玩、劳作时,一定要警惕野草灌木、树林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叮咬,容易感染病毒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本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什么是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春夏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多寄生在人和在动物体表叮咬吸血。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可引起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什么时候高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部分地区可在9-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播途径有哪些?

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长角血蜱为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另外,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些人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患者的医护、陪伴和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未进行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哪些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1-2周,多为6-9天,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40岁以下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血倾向明显等患者易于转为重症并引起死亡,应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蜱叮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减少暴露。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02户外活动前防护。在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等农业林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多次喷洒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也可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等,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

0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04科学喷杀、改造滋生环境。在庭院可使用杀虫剂来杀灭蜱,应及时改造孳生环境,清除房前屋后及庭院中较高的杂草,修理菜地、草坪,及时清除落叶并清运垃圾。

被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人体发现蜱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可用细尖头镊子将蜱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蜱。清除蜱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果蜱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如果在清除蜱后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