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干事柯邱鸣出席了相关活动并祝贺中国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待同中国在物资与资金支持、缓解冲突地区人道主义危机、人员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合作,共同促进国际人道事业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5月15日,红十字红新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应急及基础医疗和人道援助项目(黎巴嫩、巴勒斯坦、叙利亚)之叙利亚项目启动仪式在叙首都大马士革举行。中国再次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本批援助将包括建设卫生诊所、分发食品篮等,共计惠及约7万名叙利亚民众。

两则新闻,是中国与各国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国是首批加入《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国家之一,中国人道主义援助既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为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和稳定性。

扶危济困,显人间大爱

灾难紧急援助是中国人道主义援助一项重要内容。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中国反应迅速,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汇聚资源,形成合力,中国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往往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7.8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最早到达重灾区并成功营救出了3名幸存者,对590余人进行了救治。2022年,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底火山岛“洪阿哈阿帕伊”大规模喷发,掀起巨大海啸,中国政府立即行动,派遣飞机与舰船携带共计1400余吨救援物资驰援。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地震发生,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耳、叙分别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派出救援队、提供救灾物资和现金援助等。

一次次的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不仅仅带去了物资,更带去了希望和两国人民之间的那份真情厚谊。中国援助始终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强加于人、不开“空头支票”三原则,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并肩前行的见证。

止戈为武,传和平之声

因各类局部冲突导致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是中国人道主义援助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始终尽己所能协调各方,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存权,缓和局势,推动对抗冲突向和平发展转变。2021年8月阿富汗政局突变,中国及时伸出援手,向阿富汗民众累计提供约1.23万吨大米和小麦紧急粮援。巴以冲突爆发后,为缓解加沙人道主义灾难,中国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药品、医疗用品和粮食等物资及现汇。同时,中国呼吁推动加沙立即实现全面、可持续停火,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支持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重启“两国方案”,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中国累计向苏丹、黎巴嫩、柬埔寨、利比里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万余人次,先后派出维和警察2700余人次,参加了约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

中国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既遵守《联合国宪章》和联大决议,恪守人道、公正、中立和独立原则,又根植于本国的文化基因和国家品格,彰显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吉勒·卡尔博尼耶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表示,中国是全球多边行动和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充分发挥大国作用。”

珍视生命,守健康之门

医卫援助,是中国人道主义援助一大重点。中国是世界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在人类医疗卫生合作史上树立了典范。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余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余所,临床重点专科中心25个,填补技术空白数千项,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而青蒿素抗疟援助项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大医卫贡献,截至2022年中国已实施各类抗疟援助项目300多个,累计提供青蒿素药品数十亿人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就有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

2001年以来,中国逐渐加大对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参与度,2004年中国建立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2018年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2014年3月西非多国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向受灾地区提供四轮援助,总额达7.5亿元人民币,派出专家和医护人员累计超过1000人次。2020年以来,中国助力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截至2022年4月已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2亿剂疫苗,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与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

丝路同行,筑发展之桥

中国对外援助在输血的同时注重加强受灾国的造血能力,帮助其早日回归自主发展道路。中国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协同,积极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援建骨干通道、关键节点的重大战略性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新国际机场、东湾快速路、海水淡化厂,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的道路、桥梁、隧道,中老铁路配套移民安居村、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道路及基建修复,非洲、拉美多国的机场、港口升级扩建,都渗透着中国援外人的辛勤和汗水。

而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项目,尤其是菌草、青蒿素、杂交水稻、鲁班工坊等则成了优质的对外援助品牌。菌草技术目前已经推广至100多个国家,被当地民众誉为“幸福草”“致富草”,特别是广泛解决了当地女性就业问题;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作出了重要贡献,莫桑比克使用这项技术之后,每公顷水稻产量从1.5吨提升到8吨;鲁班工坊为合作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120多个国家安排2000多个援助项目,建立80多个经贸合作区,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培训各领域人才10万余人,使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充分考虑受援国实际需求,积极对接受援国发展规划,注重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和“造血”功能。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

“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的人道主义事业尽责。中国将始终用行动和真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

(熊哲 田赟宗)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