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

日前,笔者因肺炎“中招”并出现了胸痛症状,到两家医院就诊,相继在发热门诊、急诊、普通门诊做了一次肺部CT、两次心电图,切身感受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明明一摞未打开包装的一次性床单就在旁边放着,可医务人员不会主动给换上,绝大多数患者也只好“一闭眼就躺了”;血氧仪的手指夹是直接从旁边患者手指上取下,未经消毒就给笔者的手指夹上了……这些增加院内感染风险的小细节,是院感防控容易忽视的地方。

医院是看病就医的场所,也是疾病汇集的场所。院感防控工作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但在现实中,未进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日常消毒和感染防护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医院并不鲜见。有的医务人员对门(急)诊患者涉及的相关感控问题重视不够。“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门(急)诊感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科室。相关工作不力,还易引发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交叉感染。

在这方面,是有惨痛教训的。几年前,某地一家医院发生过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导致多名新生儿死亡。相关通报指出,院感防控不到位的原因有:医院感染防控专职人员配置不足,难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决策作用;相关培训和医院感染暴发演练不到位,一些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控相关制度不知晓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院感防控的这根弦始终要绷紧,容不得有模糊地带和糊弄空间。尤其是院感防控人员,作为医疗机构内从事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人员,是监督指导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无论是作为“哨兵”的科室感控护士,还是专职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都肩负医患健康的重大责任,履行工作职责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明显不符合院感规章制度的行为“高抬贵手”,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院感防控无小事。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掌握院感防控情况,强化各项制度落实,尤其在细节上、在容易忽视的地方下足功夫。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要履行好监管责任。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感控工作作为“一票否决”项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督促医疗机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同时,也应发挥好患者监督的作用,确保医院对患者反映的问题予以重视、改进,这是促进医院加强院感防控的重要一环。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钱峰(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