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我们来谈谈爱情。很多人说,《红楼梦》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那么《红楼梦》里有哪几种爱情呢?本期视频,我们继续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老师解读《红楼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讲《红楼梦》(06:36)

真正的爱情会把平等意识带入到男女交往的关系中,所以传统社会会对女性采取许多措施来把女性妖魔化,或者让男性以超越情感的“忍情”“胜情”来与女性交往,由此带来的男女交往或者是情感关系往往就很难平等,也很难有真正的爱情产生。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一共写了哪几种爱情?

《红楼梦》里写到的爱情,从社会地位来分类的话,有贵族的爱情,也有平民或者奴仆的爱情;如果根据礼仪的约束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说有合乎礼仪的爱情,也有纵情越礼的那种非礼的爱情。在《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子在跟贾宝玉谈论爱情的时候,曾经对此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类,他把男人的爱大体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停留在皮肉上的、欲望的或者性感(的爱情),这种是被他们所不齿的;还有一种是贾宝玉的精神性的恋爱,警幻仙子把这称之为“意淫”。正因为贾宝玉是“意淫”,所以他被许多女性视为好朋友。你可以看到警幻仙子的这种分类,其实他把欲望的、性的爱情处在贬斥的位置上,这是符合传统社会的正统观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如果按现代人看来,不论是性或者是情感,其实它都有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性妖魔化或者把情感理想化,这两方面都有可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或者是让人不耻的境界。但《红楼梦》基本上还是把性处在贬斥的位置。贾宝玉是从情感这个角度来看待爱情关系的,就情种贾宝玉来说,他的情感有两种:一种是动态的,从贾宝玉开始的,他是一种博爱,比如讲他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把许多女孩子视为跟他交往的对象,到后来,特别是第36回以后,他得出了“各人各得眼泪”这种专一的爱,也就是从博爱到专一的爱;另外从一个平行关系来说,贾宝玉跟四位女性交往比较广泛,一般认为他们也有或者明显或者暧昧的情感关系,这四位女性:一位是林黛玉,一位是薛宝钗,还有史湘云和妙玉。这四位女性构成了贾宝玉男女交往的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着四种爱情。林黛玉的这种爱情是张扬的、热烈的,而薛宝钗的这种情感是内敛的、含蓄的,史湘云,她的情感交往方式是自然的、直率的,而妙玉的这种方式是矫揉造作的或者是遮遮掩掩的。这四种方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男女交往的四种情感模式。

《红楼梦》中青年男女为表达对对方的爱意,会赠送一些像扇子、手帕、玉佩、香袋等小礼品。这些“爱情道具”都有什么美好的寓意?

我们向对方赠送礼品为了讨好对方,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习惯。这些礼品赠送有它的实用价值,林黛玉赠送贾宝玉的小荷包,就具有很实用的功能,可以放许多小零碎的东西。而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哭红了眼睛,贾宝玉特意让晴雯在半夜三更的时候给她送去手帕,也很具有实用的意义,要为她擦拭眼泪。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当晴雯带着手帕到潇湘馆去的时候,小丫鬟正在洗手帕,黛玉哭得很厉害,用掉了许多手帕,所以那个时候送手帕过去是最实用的。关键是送过去的是旧手帕,也就是说这个手帕上有着贾宝玉的印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方面是具有实用的功能——擦眼泪,另外一方面也具有了对贾宝玉的替代性,让不在身边的贾宝玉为林黛玉来擦拭眼泪,所以这个旧手帕具有了特殊的意味。

有些物品的赠送,它并没有实用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晴雯去世前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送给贾宝玉,本身就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只是让贾宝玉睹物思人,成为一种美好记忆的寄托。还有时候,小红和贾芸互赠礼物,潘又安和司棋赠礼物,他们是因为大观园的阻隔,男女之间无法轻易见面,赠送礼物是为了缓解因为不得见面的情感的折磨和心理的焦虑。但有时候赠送的礼物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贾宝玉赠送晴雯的扇子是因为贾宝玉曾经责怪晴雯打坏了扇子,所以他特意赠送她扇子让她撕扇子玩,以表示他重人不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晴雯撕扇

礼物的赠送和人的情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赠送的礼物越贵重,那么对情感也越尊重,但有时候又恰恰相反。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是他们的情感却非常珍贵。贾琏赠送给尤二姐的九龙佩,还有柳湘莲赠送给尤三姐祖传的宝剑,都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但是恰恰是这种珍贵的礼物反而经不起人本身对它的一种贬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秋桐就转移了贾琏对尤二姐的爱,而柳湘莲因为一种男人的虚荣心最终收回了他对尤三姐的爱,也要把宝剑收回。你会发现在这里面,礼物的珍重恰恰是跟情感的不尊重形成了一种反比,非常耐人寻味。

还有,有时候一种礼物,在这里面不作为一个赠品赠送出去,但是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爱情的道具而出现。贾宝玉所配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片,一直有金玉姻缘的传说,贾宝玉不会把通灵宝玉赠送给薛宝钗,薛宝钗也不会把金锁片赠送给贾宝玉,但是因为他们互相有了这样的两样东西,自己保存着,使得外在的这两个物之间形成了一种连接,好像以后他们就有了一种婚姻的约定。但是更耐人寻味的地方在哪里呢?一方面是金玉姻缘的说法,(另一方面)林黛玉又跟贾宝玉有木石之盟的说法,而这个木石之盟,请大家注意,石当然是指通灵宝玉,是贾宝玉佩戴,而木是草,林黛玉脱胎而成形的,也就是说金锁片跟贾宝玉相配的通灵宝玉,那是物与物的相配,而林黛玉是以自己的“人”跟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相配,所以这是物和人之间的一种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它往往是战胜不了人的。尽管现实社会是更多地认同于物,而从一个情感的价值来说,是人战胜了物。

在快节奏的今天,您认为“爱情道具”可以解决青年人的“累觉不爱”吗?

我认为“爱情道具”的出现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累觉不爱”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不爱”,它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的生命力的萎缩,丧失了爱的能力,还有一种是找不到爱的对象。前面一种无爱;后面一种无所爱。这两种状况可能构成了所谓的“累觉不爱”。“爱情道具”主要是表达人的一种情意或者缓释爱人因不能见面的一种焦虑,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

就《红楼梦》本身来说,柳湘莲在送刘三姐(礼物)的时候,给了她祖传的宝剑,把它作为一个爱的信物,但是随着柳湘莲的反悔,这样的爱情信物也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要让“爱情道具”来解决“累觉不爱”的问题,这是舍本逐末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我也不是绝对否认“爱情道具”自身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有限的,但起码它可以增加人际交往的甜蜜度,甚至有时候它也可以成为从“不爱”向爱发展的一种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