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文·亚隆(英语:Irvin D. Yalom,1931年6月13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著作流传最广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他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并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心理治疗之中,开创了风格独特、也启发无数人的治疗思想。

他写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治疗领域的教科书,适读性很高,不仅适合心理咨询师,也非常适合普通人深度阅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探讨的四个终极问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需要直面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追其根本,都是对这四种终极问题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死 亡

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死亡对我们来说既遥远又抽象。似乎死亡并不会直接引发我们很强的焦虑,反而是工作、人际关系、衰老等这类现实问题,常常引发我们的焦虑。

但是作者指出,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我们的很多焦虑,源头都是对于死亡的焦虑。当我们不断回忆过去、想要时间停止、想要被记得、想要一直被爱等,都是死亡焦虑的变体。

面对死亡焦虑,最常用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两类:一是“独特性”,二是“终级拯救者”。

“独特性”即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不会受伤、不会毁灭,意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独特性是非常有效的防御,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作狂,强迫自己一直忙碌,造成生活失调。一旦有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显著进步,就会感到焦虑,这背后其实就是死亡焦虑在作用。除了工作狂之外,还有自恋型人格、拒绝承认失败等,都是独特性信念失控造成的问题。

“终极拯救者”即相信存在一位终极拯救者,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可能是某个崇高的目标,也可能是超自然的神。终极拯救者信念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变成“为了他人而活”,围绕某个重要他人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在相处过程中为讨好对方而失去自我;也会把他人的评价当成自己够不够好的衡量标准。

大部人会同时运用这两种方式,一方面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孤独感;另一方面又想找到一位终极拯救者,希望获得安慰。获得安慰之后又恐惧停滞于此,不再进步。于是,人的一生就在“害怕孤独”和“害怕停滞”中摇摆循环。

对于如何减轻自己对死亡的焦虑,作者建议:我们要控制对死亡的焦虑,但也不要完全消除对死亡的焦虑,因为有它的提醒,我们更能活出真正的生活。“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作者还给出一个很有用的公式,叫“死亡焦虑与生活的满足成反比”,那些觉得自己好好活过的人,对死亡的态度才更平静。降低死亡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好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自 由

自由是和忧虑、恐惧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构建自己的世界,并对自己负责。所以自由总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而一谈到责任总是让我们下意识想逃避。所以,人们通过转移责任,否认责任来逃避责任,逃避自由带来的忧虑和恐惧。

自由还带来选择恐惧症,做出一个选择,意味着放弃另一个选择,放弃需要成熟和勇气。没有人能替我们做决定,这就会引发我们无所依靠的焦虑。所以我们会试图让别人替我们做决定,来逃避孤独和责任。

做选择很困难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内疚。重大的改变往往意味着过去的荒废。比如有人无法从糟糕的婚姻中毅然离开,因为如果离开就意味着承认之前的婚姻是失败的。仅有一次的人生,居然有这么长的时间所托非人,会引发非常强烈的懊悔和痛苦。

怎么办?只能通过改变未来以补偿过去。

想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和自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负有责任。我们并不是被无法改变的外界因素裹挟着生活的,被动地承接各种后果。我们对自己能从困境中获得什么负有责任,对我们面对困境的态度负有责任,对自己是否会被痛苦击倒负有责任。

改变话语权就是一个简单的打断自己消极想法的做法。比如,把“我不能”、“我没办法”改成“我不愿意”、“我不想”,从这个练习中,我们会发现原来一直在逃避对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动的责任。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无限细化那些看似不可变的因素,找到自己能做点什么的线索,接下来,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具体可行、容易达到的目标。

自由带来焦虑,但自由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我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也只有我,能改变我创造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孤 独

本书探讨的是“存在性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高度独立的个体,与他人之间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也注定会独自离开。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很寂寞的。

我们用关系来对抗孤独,但有好的关系,也有出错的关系。

好的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无私的方式与对方建立联系,而不是为了寻求赞美、金钱、权力或者性欲;二、尽可能地了解对方,体验对方的世界,关心对方的成长;三、成熟的爱是主动的;四、成熟的爱有回报,爱别人的人,会变得更丰富,通过爱人,自己也得到关爱。

出错的关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牺牲自我,为了逃避孤独,成为他人的附属品;另一种是利用对方,把他人当成对抗孤独的工具。

作者谈到,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直接讨论存在性孤独,投入、探索、感受。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写道,“独处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还有人说,“孤独不是与他人分隔,或者造成自我的分裂或破碎,而是扩展个体的完整性。觉察力、敏锐度和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无意义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书中给出两个理由,首先是因为这是人类感知神经系统的本能。我们具有对无序的外界刺激进行组织的本能,如果我们的世界冷漠而没有规律的话,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其次,找到意义可以缓解焦虑,因为一旦有一种意义感产生了,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价值观反过来也能更加强化意义感。价值观不仅能为个体提供行动的蓝图,也让人可以活在群体中。在群体中,与他人融合的感觉,能缓和我们的焦虑和孤独感。

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和萨特都强调,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然后全然投入去实现它。在书中,作者列出一些可能的意义,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与自我相关,一类则超越了自我。与自我相关的意义有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享乐主义指的是完全投入生活、品尝生活,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真谛;自我实现则相信人类必须力争实现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而自我超越的意义,是指那些超越自身利益、为外在的人或事努力的渴望,分别有利他、为理想奉献和创造性。

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能有效地消解无意义感,只要用创造性的方式去游戏、烹饪、学习、插花,都能为我们提供快乐

面对寻找生命意义这么宏大、缥缈的课题,有哪些是我们能抓住并且做出改变的?书中也给出一些建议。首先是“去除反思”,不要再关注自己的不快乐,而是去关注自己的优点,关注这个世界可能提供的议题,比如创造新事物、实现自我等。其次,参与生活。这是增加意义感的主要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只有沉醉在生活之中,才能继续活下去。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它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建立关系,照顾他人,都能缓解我们内心对于存在性问题的焦虑和不安。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对原作者致以感谢。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