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阅美湖湘 点亮成长”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阅读教育论坛在长沙举行。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以《物含妙理总堪寻,师生共读解密科普魅力》为题,分享了她在诗词和文学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与文化产生的有趣互动。

杨雨认为,“打通”的方式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打通的视野”可穿越时空的阻隔、打破学科的壁垒、跨越文化与语言的畛域,让我们兼具科学的思维与人文的情怀。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作主题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作主题演讲

打通时空,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何让自己形成打通的视野,拥有跨越畛域的能力?杨雨从自己研究的古典诗词领域入手,首先介绍了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的“心有灵犀”的故事。

杨雨说,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友人游曲江慈恩寺时,独缺好友元稹,便写下思念元稹的诗歌《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称“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而在同一天,身处梁州驿站的元稹亦梦到与白居易共游曲江慈恩寺,作了《梁州梦》一诗:“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这便是中国古诗词所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杨雨说,这种在同一时间不同时空发生的默契时刻并不少见。而古人诸如此类的“心有灵犀”的时刻,其实是情感上的打通。

打通学科,物理学与古典诗词绝美碰撞

“最浪漫的物理是量子纠缠。”讲演时,杨雨用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阐释余秀华的诗歌《神赐的一天》。

余秀华的诗歌《神赐的一天》如是写道:“那时候我在广袤的原野上,看见你的城市/反出的光芒/就知道你拎着一篮苹果过了马路/所有的提示都在这里了/这神赐的一天:你我安于人世/这是多珍贵的礼物。”

杨雨引用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关于量子纠缠的解释,即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不需要彼此沟通也能够相互影响,即使我们把这两个粒子一个留在地球,另外一个发射到火星上,只需要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得知它的状态,即使对于另外一个粒子是完全没有任何操作的,我们也能够瞬间确定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

“平安闻花香和平安过马路是他们最好的状态,所以平安于世是最好的纠缠态,神赐的一天。”杨雨说,打通学科的畛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各个学科。

打通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熟悉的文字

分享时,杨雨现场朗读了法国电影《巴黎,我爱你》中的法语台词,将其中的“因为昨天你在我的梦里奔跑了一晚上”一句,与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作比。

杨雨说,当我们打通了语言和文化的畛域,会发现熟悉的文字愈发灵动、愈发丰满。

“如果没有打通,很多时候读诗就读错了。”杨雨用光学知识重新审视了古诗《登鹳雀楼》。她说,太阳光进入大气层,最先被散射掉的是蓝光,我们肉眼难见蓝光,但天空是蓝色的。从光的散射原理解读诗句,“白日依山尽”写的应是正午的太阳向西坠落的过程,表达的是时间的流逝;在鹳雀楼只能看到黄河,并看不到黄河入海流。所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共同感叹的是时间在流逝,生命有限。

时空、学科、语言与文化上的打通,让杨雨重新审视曾经自以为理解得非常准确的文学与世界。

杨雨寄语现场听众,特别是师生代表,希望大家以打通的视野构建科学的思维和人文的情怀,于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潇湘晨报记者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