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位家长聊天,聊到了孩子学习的问题。

她比较担忧的一点是,孩子有一定的天赋,但就是不努力,学习不认真,贪玩,她比较焦虑。

我帮她分析,孩子学习不努力,可能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学习不努力。

她说,可能是家里给到他的物质条件太好了,孩子没有努力的动力。

我说,家庭条件好,不是孩子不努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家庭优渥,才是孩子成才最大的保障。他们不用考虑物质生存,专注于自己特长和兴趣的领域,更能做出成绩。

接下来,我们就谈到了作文的问题。

孩子最近作文状态不好,内容看起来像是人工智能写的,没有自己的思考。

培养孩子的思考,既简单又艰难。

说简单,思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多问一个“为什么”。但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有的孩子却失去了兴致。老师课堂上讲什么,他就记什么,反正只要考试得高分就可以了。而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也没有给到孩子思考的时间,各种卷,闲暇时间也被挤满了,这就是培养思考力的困境。

比如,我给孩子们一个作文题目,并讲解了我的写作思路。孩子们记得很认真。然后我问,你们有什么思路。大家默不作声,期待着我继续讲解。

这就是思考的沉默,大脑在这一刻仿佛被锈住了一般。

为什么不能多问一句“为什么”呢?为什么老师的这个思路好?通过这个思路,我能不能想到其他?我可不可以针对这个题目,写出三篇不同思路的文章呢?我担心的是,当大脑习惯了这种单向的接收,还有力气持续钻研,并从探索问题的过程里获得思考的快乐吗?

我经常说这么一个例子:考场上有一些素材是禁忌,是不能写的,写来得分也不高。比如清洁工的素材。

思考力的同学,不存在素材禁忌的问题,任何看起来俗套、雷同的素材,他们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可以写一个爱美的清洁工,她把银杏落叶,扫成了一个心形,让人驻脚拍照。她不仅打扫了街道,也美化了我们的心。还可以写一个幸福的清洁工,她吃着家人给她送来的饭菜,满脸微笑,就像在享受一顿美味的大餐。

人为什么要思考?套用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我觉得,“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值得去学”,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强健我们的精神骨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