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哈密市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以园区、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搭建“政府+高校+市场+”合作平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

这几天,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部新兴产业园内,由中电建新疆光热能研究院实施的塔式光热发电国产化项目中试基地进入到了收尾阶段,项目建设有732面和1128面两种面积规格的由定日镜组成的镜场、附属系统及其他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电建新疆光热能研究院实施的塔式光热发电国产化项目。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中电建新疆光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项目建设负责人王仲绍说:“项目主要从事光热能应用场景来进行深度研究,把发电技术、蒸汽、系统控制用国产化来转移,突破了很多技术瓶颈,我们叫驱动器,它是控制镜面,把太阳光反射到塔上,像向日葵一样跟着太阳照到塔上去。”

中电建新疆光热能研究院由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华荣浩泰新能源科技公司、西安神奇科技公司、新疆旗安科技公司、新疆大学、西安交大、广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项目采取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方式,围绕大盘碟式、塔式、微塔式光热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试验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并配置较完整的综合配套试验设施,不断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产业链配套性和精细化工程化水平,加速相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新实施的项目主要承担产品研发、原型试产、技术验证、设备产品的试验、产品性能测试、供应链质量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工作,为技术迭代升级提供试验平台保障。王仲绍说:“国产化转移后,我们现在投入的成本有所下降,施工难度及维护成本大幅度下降,现在是电机控制驱动器来转,抗风力也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电建新疆光热能研究院实施的塔式光热发电国产化项目。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项目采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聚光场技术,可有效、持续提升新疆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优势以及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王仲绍说:“目前我们已经到了中试阶段,估计到2025年该项目基本可完成,开发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操作性,以市场场景应用来体现技术的可靠性,现在国产化率达到了100%。”

这几天,作为哈密市首批获得自治区支持的厅地联动项目——新疆金盛镁业有限公司“原镁绿色智能连续纯净化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项目进入到了实施阶段。

公司落户哈密以来,依托哈密当地得天独厚的白云岩、硅石及煤炭资源,建成投产了2万吨镁及镁合金厂、配套30万吨兰炭厂、5万吨硅铁合金厂、利用硅铁烟气余热6兆瓦发电项目、220千伏变电站及生活行政区。镁及镁合金、兰炭、硅铁合金在循环项目产业链中各生产线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实现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疆金盛镁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查看熔炼状态。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为了改变镁行业落后传统生产工艺,推动镁产品大规模广泛应用,公司实施了“原镁绿色智能连续纯净化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项目,并获得了自治区科技厅项目资金573万元支持。与此同时,哈密市政府将按照厅地联动项目要求,以1:1配套给予资金支持。新疆金盛镁业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黄正群说:“因为金属镁是新兴材料,是国家重点战略物资。每个操作方法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以后,所有的都有监控,包括每个操作温度、浇筑时间、熔炼温度等,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降低到60%以下。”

项目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逐步提升金属镁产业科技含金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金属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黄正群说:“现在已经在研发绿色智能的机理和成型原因,制作装备已经开始了,预计2025年完成,2025年下半年可进行示范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正在现场进行炉膛清理工作。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2023年,哈密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进高、高变强”的多层次、分阶段、梯进式培育体系,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截至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带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倍增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玉、郭子毅、杨宏建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张玉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密新视角·新场景】哈密: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哈密新视角·新场景】哈密: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