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世界都在质疑丰田前途的时候,这家公司却在默默地研制固体电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我不禁要问,丰田公司之前极力推行氢气车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它也许只是想要误导大众,让大众以为丰田仍然把精力集中在氢气上,却忽略了其电池科技的进展。实际上,丰田公司已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

丰田近期公布的业绩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在过去一年里,它卖出了1030万台车,实现了5.3万亿日圆(约2485亿元)的收益,创下了该公司自创立以来的最大盈利纪录。如此优异的表现令丰田财务长难掩其激动之情,在活动中,他骄傲地宣布,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近一倍。不过,令人难堪的是,据盖世汽车统计,国内十八大主要车企的净利润加起来也不过500亿左右,不及丰田的1/4。

丰田由于对纯电动汽车的批判,被某些媒体冠以“缺乏创新”,“不思进取”,“脱离时代”,“落伍”等字眼。虽然在宣传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丰田的销售却从来没有失败过。根据丰田的报告,去年只卖出了110,000辆电动汽车,与其一千万辆汽车的销售总量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不过,这两家公司销售了355万台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场上占据了1/3以上的份额,这也是丰田盈利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比亚迪、理想等公司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科技而言,液体电池的化学潜能已经被开发到了极致,要想再进一步发展,就得依赖于物质上的革新,比如将电池重新排列,让它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装下更多的电池。这也是为何600 km的续航里程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固态电池被认为可以从600 km跳到1000 km。丰田已经积累了超过1300个固体电池的专利,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当人们对丰田抱有悲观态度时,丰田正在加紧发展固体电池技术,为“突袭”中国的电池行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对丰田的战术保持警觉。他们对外宣称氢能带来的好处,或许只是用来分散整个产业的视线,但事实上,他们早已经将氢能源技术摆在了最前面。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日本、德国对固体电池的研发都有清晰的时间表,而中国则尚未出台相关的国家层面的时间表。由于我们控制了液体电池的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德国都把固态电池看作是重新获得科技领导地位的钥匙。所以,未来3-5年,我们必须突破全固态电池的产业链,才能继续引领世界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最近的汽车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科技,也不是电池,而是更多的是一些比较“肤浅”的事情。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传媒与产业应该更加重视汽车工业的产业链、竞争者的动向以及我国的技术进步。

我们不能等着竞争对手把先进的技术拿出来,然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他们所面对的最大的威胁就是超前与自满。

唯有不断地进行科技革新与策略前瞻,方能保证公司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竞争优势。丰田公司对固态电池的秘密研究与开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时刻警惕,时刻保持警惕,不断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保持行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的竞争上,同时也要看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哪怕我们现在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对于新兴科技的研发与投入却是丝毫不能松懈。在电动车科技中,固态电池的开发是一种极佳的范例。

在这场科技变革面前,汽车厂商与科研院所紧密配合,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本土联盟。其中包括:研发成果共享,市场风险分担,合作推进产业标准制订等。另外,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和国际协作等。

另外,我们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将来的研究与工程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大众的认识与接纳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宣传与宣传,提升消费者对新科技的信任度与接受度,是推动新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尽管来自于竞争者的威胁,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遇。丰田公司的案例表明,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功,必须要有科技创新和多元化的营销战略。所以,通过对其成败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总之,我们既然已经走到了科技的最前沿,就不应该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而应该继续进行探索与创新,才能在将来的科技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整合资源,智慧和实力,我们不但可以保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可以不断地拓展新的成长空间,从而保证我们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